黑痣瘤即黑色素瘤,是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病因与紫外线照射、种族、遗传及黑痣不恰当处理等有关,临床表现有早期黑痣变化和晚期溃疡、出血、转移等表现,诊断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包括手术及辅助治疗,预防要防晒、定期自查黑痣、避免对黑痣不良刺激。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环境下是重要诱因。例如,生活在紫外线辐射较强地区的人群,患黑色素瘤的风险相对较高。紫外线可损伤皮肤细胞的DNA,导致黑色素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恶变。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受紫外线影响有所不同,年轻人由于户外活动相对较多,如果防晒措施不足,更容易因紫外线照射增加患病风险;男性和女性在紫外线接触方面因生活方式差异可能也存在一定区别,如男性从事户外工作的比例相对较高,暴露于紫外线的机会更多。
种族:白种人患黑色素瘤的概率高于其他种族。这与白种人的皮肤中黑色素含量相对较少,对紫外线的防护能力较弱有关。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与黑色素瘤的发生相关,如家族性非典型多发性黑色素瘤-皮肤癌综合征等。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
黑痣的不恰当处理:过度摩擦、搔抓、不规范的手术切除等刺激黑痣的行为,可能促使黑痣恶变发展为黑色素瘤。例如,一些人自行用锐器挑破黑痣,或者不正规的美容机构对黑痣进行不恰当的处理,都可能增加恶变的几率。不同年龄人群对黑痣的关注和处理方式不同,儿童时期的黑痣如果受到不良刺激也有恶变可能,而成年人若不注意对黑痣的保护,也容易因不恰当处理引发问题。
二、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通常是原有黑痣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发生改变。比如黑痣迅速增大,直径可能从几毫米快速增长到数厘米;形状变得不规则,边缘不整齐;颜色出现多种变化,可在棕色、黑色基础上掺杂红色、白色等,呈现斑驳样改变。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黑痣早期变化可能有差异,儿童的黑痣相对较嫩,恶变时的表现可能更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观察。
晚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黑色素瘤可出现溃疡、出血、疼痛等症状,还可能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转移到不同部位会有相应表现,如转移到肺部可出现咳嗽、咯血等症状,转移到肝脏可出现肝区疼痛、黄疸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晚期转移带来的影响不同,儿童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相对脆弱,转移后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而成年患者相对耐受能力稍强,但也会因转移部位不同出现相应的痛苦表现。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皮肤黑痣的变化情况,包括观察黑痣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等。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在体格检查时医生的关注点可能有所调整,例如儿童的黑痣检查需要更加轻柔、仔细,避免引起患儿不适;对于女性患者,可能需要关注乳房等特殊部位的黑痣情况。
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超声检查、CT、MRI等。超声检查可用于初步判断区域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等情况;CT和MRI有助于发现原发肿瘤以及远处转移病灶。不同年龄段患者在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和参数,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接受影像学检查时需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
病理活检:是诊断黑色素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取部分黑痣组织或者穿刺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等,以明确是否为黑色素瘤以及其病理类型等。
四、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黑色素瘤通常需要扩大切除原发肿瘤,切除范围根据肿瘤的厚度等情况而定。对于发生转移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转移灶的手术切除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成年患者根据身体一般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来评估手术可行性。
辅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靶向治疗则是针对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进行治疗。这些治疗方法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应用需要考虑药物对不同年龄段身体发育或生理功能的影响,例如儿童患者使用某些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药物时需要谨慎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五、预防措施
防晒: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通常是10:00-16:00)外出,外出时使用防晒霜、穿戴防晒衣、遮阳帽、太阳镜等。不同年龄人群防晒措施有所不同,儿童皮肤更娇嫩,应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防晒产品,并且尽量减少在紫外线强时的户外活动;成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活动情况合理选择防晒装备和防晒产品。
定期自查皮肤黑痣:定期对全身皮肤的黑痣进行观察,一旦发现黑痣有异常变化,如上述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等,应及时就医。不同年龄人群自查黑痣的频率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家长要多关注儿童皮肤的黑痣情况,定期检查;成年人自己要养成定期查看皮肤黑痣的习惯。
避免对黑痣的不良刺激:不要随意摩擦、搔抓黑痣,不要自行对黑痣进行不规范的处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要注意保护黑痣,避免因不良刺激引发恶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