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疾病,分内痔、外痔、混合痔,有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等表现,与解剖、职业、饮食、排便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诊、肛门镜检查,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多数无症状,大或多时有肠道刺激症状、便血等,与遗传、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有关,可通过直肠指诊、结肠镜检查,内镜下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表现不同,需准确诊断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内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外痔发生在齿状线以下,由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括约肌间沟消失,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个整体。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发生在直肠的任何部位,是从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的总称。
二、临床表现
痔疮
内痔:一般无痛,以便血、痔核脱出为主要表现,便血多为无痛性、间歇性便后出鲜血,有的大便表面带血,有时为滴血或射血。随着病情进展,痔核可逐渐增大,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初期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无法回纳。若痔核脱出嵌顿,可引起疼痛、水肿、坏死等。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形成及皮下血肿则有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在肛门表面可见暗紫色圆形肿物,压痛明显。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表现,严重时可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环状痔。脱出痔核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易回纳,可导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称为嵌顿性痔或绞窄性痔。
直肠息肉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腹痛、黏液便等。便血是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血色鲜红,出血量一般不多。有蒂的息肉有时可脱出肛门外,呈鲜红色、樱桃状肿物。儿童型直肠息肉以便血、息肉脱出为主,便血多为无痛性,量较少,常染于粪便表面。
三、发病原因
痔疮
解剖因素: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颇受障碍,直肠静脉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过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
职业因素:久坐、久站、长期负重远行等职业,易致痔病发生。
饮食因素:嗜食辛辣、酗酒等刺激性食物,可刺激直肠肛门黏膜,使局部充血,诱发痔疮。
排便因素:长期便秘或腹泻,排便时用力过度,可使直肠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痔静脉丛曲张。
直肠息肉
遗传因素:某些直肠息肉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如家族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炎症刺激:直肠黏膜长期被炎症刺激,可引起肠黏膜的息肉生成,这是由于肠黏膜的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后,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状,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致腺体阻塞,黏液储留而发病。
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高脂肪饮食等可能增加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四、检查方法
痔疮
肛门视诊:医生用肉眼观察肛门周围,可发现外痔、内痔脱出等情况。
直肠指诊:可触及较大的内痔或低位的直肠息肉等,但对痔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主要是排除其他直肠疾病。
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痔核的大小、部位及形态等,是诊断内痔的重要方法。
直肠息肉
直肠指诊:是诊断直肠息肉的简单而重要的方法,可触及直肠内的息肉,了解息肉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息肉最主要的方法,不仅可以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还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息肉的性质。
五、治疗原则
痔疮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症状的痔,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坐浴(用温水或中药坐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症状)、局部用药(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口服药物(主要是改善局部静脉回流的药物等)。
手术治疗:适用于Ⅱ度以上内痔、混合痔、外痔血栓形成或疼痛明显者等。手术方法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
直肠息肉
内镜下治疗:是直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有蒂的息肉可采用圈套器电切术、高频电凝灼除法等;对于广基息肉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
手术治疗:对于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需行手术切除,根据息肉的部位、大小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经肛门息肉切除术、开腹手术等。
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痔疮和直肠息肉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上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长期久坐的上班族痔疮发病率可能相对较高;有家族性息肉病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密切监测直肠息肉情况;儿童直肠息肉多为良性,但也需及时处理以避免影响生长发育等。总之,对于痔疮和直肠息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