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痤疮是面中部以红斑等为表现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中年人,与多种因素有关。日常需清洁保湿、严格防晒、避免刺激;局部可外用抗生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维A酸类药物;系统可口服抗生素、异维A酸、羟氯喹;光电可采用强脉冲光、脉冲染料激光;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玫瑰痤疮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玫瑰痤疮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以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为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30~50岁的中年人,女性相对多见,但男性病情往往较重,其发病与遗传、神经血管调节功能异常、微生物感染、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生活中暴晒、情绪激动、进食辛辣食物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日常护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1.皮肤清洁
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避免过度清洁,每日清洁1~2次即可,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以接近体温为宜,防止对皮肤屏障造成进一步损伤,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尤其要注意。例如,油性皮肤患者可选择含有氨基酸成分的洁面产品,既能清洁皮肤又相对温和。
洁面后及时涂抹具有保湿功效的护肤品,保持皮肤水分,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如含有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成分的护肤品,神经酰胺可帮助修复皮肤屏障,透明质酸能锁住水分。
2.防晒
严格防晒,紫外线会加重玫瑰痤疮的红斑等症状。应选择广谱防晒霜,防晒指数(SPF)≥30,PA≥+++,同时可搭配物理防晒措施,如佩戴宽边帽子、太阳镜、使用遮阳伞等。不同肤质的患者对防晒产品的耐受度不同,敏感性皮肤患者宜选择化学防晒剂含量低的产品。例如,干性皮肤患者可选择添加了油脂成分的防晒产品,减少皮肤干燥感。
3.避免刺激因素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以及过热、过冷的食物,这些都可能刺激皮肤,导致血管扩张,加重红斑、丘疹等症状。有饮酒习惯的患者应限制酒精摄入,酒精会使面部血管扩张,加重病情。
减少情绪激动,长期的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皮肤状态,诱发或加重玫瑰痤疮。患者可通过冥想、深呼吸、适量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有助于放松身心。
三、医疗干预措施
1.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抗生素:对于丘疹、脓疱较多的患者,可外用甲硝唑凝胶等抗生素药物,抑制局部微生物感染,减轻炎症反应。甲硝唑凝胶通过抑制厌氧菌的生长发挥作用,一般每天使用2次,涂抹于患处。但对于孕妇及哺乳期女性,使用前需咨询医生,因为该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影响。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吡美莫司乳膏等,适用于轻中度玫瑰痤疮患者,尤其是皮肤敏感的患者,可缓解炎症反应,且相对较少引起刺激。吡美莫司乳膏一般短期使用,初始治疗时可每天2次,连续使用不超过6周,之后根据病情调整使用频率。
外用维A酸类药物:对于伴有毛囊口角化等情况的患者,可外用低浓度的维A酸类药物,如0.025%~0.03%维A酸乳膏,有助于改善毛囊口角化,减少丘疹、脓疱的形成,但使用初期可能会有轻度刺激症状,如皮肤干燥、脱屑等,一般持续使用1~2周后可逐渐适应,建议晚间使用,且孕妇禁用。
2.系统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炎症明显的中重度玫瑰痤疮患者,可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多西环素等,一般疗程为6~12周。多西环素具有抗炎和抑制微生物的作用,但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且8岁以下儿童禁用,因为可能影响牙齿发育。
异维A酸: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玫瑰痤疮患者,可考虑口服异维A酸,但该药物有致畸作用,育龄期男女服药期间及停药后3个月内应严格避孕,且该药物可能引起皮肤干燥、唇炎等不良反应,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羟氯喹:对于伴有红斑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羟氯喹,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但长期使用需监测眼底情况,6岁以下儿童不建议使用。
3.光电治疗
强脉冲光(IPL):适用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的患者,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封闭异常的毛细血管,改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症状。一般需要多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3~4周。治疗后可能会有短暂的皮肤发红、肿胀等反应,需注意术后护理。
脉冲染料激光:对于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脉冲染料激光效果较好,利用激光能量破坏扩张的毛细血管,且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治疗后要注意防晒和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玫瑰痤疮较为罕见,若发生,需特别谨慎处理。一般优先采用温和的非药物治疗,如严格防晒、轻度皮肤保湿等。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强效的维A酸类药物等,因为儿童皮肤屏障更脆弱,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相对更高。
2.孕妇患者:孕妇患玫瑰痤疮时,治疗需权衡利弊。应尽量避免系统使用药物,可选择温和的局部治疗,如温和洁面、保湿及防晒等基础护理。外用药物也需谨慎选择,如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相对安全的药物,但使用前需咨询妇产科医生和皮肤科医生。
3.老年患者:老年玫瑰痤疮患者可能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使用系统药物时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影响。局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耐受性,老年患者皮肤更薄,对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选择药物时要更加温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