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流产是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的情况,常见原因有胚胎因素(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原因)、母体因素(全身性疾病、生殖器官异常、免疫功能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等)、父亲因素(父亲染色体异常可致胚胎异常)。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量少,初为暗红或血性白带)、腹痛(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诊断靠妇科检查(看宫颈等)、超声检查(观胚胎发育等)、孕激素测定。处理包括一般处理(适当休息、解除顾虑)和病因治疗。预后分良好(经治后症状消失、胚胎继续发育)和不良(可发展为难免等流产)。预防要孕前保健(遗传咨询、孕前检查、调整身体状态)和孕期保健(健康生活、定期产检、特殊情况密切监测)。
一、先兆流产的定义
先兆流产是指妊娠28周前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常为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后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
二、常见原因
1.胚胎因素
染色体异常是早期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例如,夫妻一方染色体异常可传递给胚胎,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先兆流产。不同年龄的女性胚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不同,一般来说,随着孕妇年龄的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升高,35岁以上孕妇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明显高于年轻孕妇。
2.母体因素
全身性疾病:孕妇患有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可通过胎盘影响胚胎,导致流产;孕妇患有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等,也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风险。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可能引发先兆流产。
生殖器官异常: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子宫肌瘤,可影响宫腔内环境,导致先兆流产。对于有子宫畸形病史的孕妇,发生先兆流产的概率相对较高。
免疫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可攻击胚胎,导致先兆流产;同种免疫异常时,孕妇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也会引发先兆流产。
不良生活方式:孕妇过量吸烟、酗酒,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铅、汞等,都可能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几率。例如,长期大量吸烟的孕妇,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可导致胎盘血管痉挛,影响胚胎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先兆流产。
3.父亲因素
父亲的染色体异常可传递给胚胎,虽然相对母亲因素导致染色体异常的概率较低,但也是先兆流产的原因之一。
三、临床表现
1.阴道流血:阴道流血量一般较少,开始为少量暗红色或血性白带,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增多,但一般少于月经量。
2.腹痛:出现阵发性下腹痛或腰背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孕妇仅感觉下腹坠胀,有的则疼痛较为剧烈。在孕早期,若出现持续的下腹痛并伴有阴道流血,应高度警惕先兆流产。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检查宫颈是否扩张,羊膜囊是否突出等。若宫颈未扩张,羊膜囊未突出,提示先兆流产可能性大;若宫颈已扩张,部分妊娠物已排出,则可能发展为难免流产。
2.超声检查
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如胚胎是否存活、有无胎心搏动等。正常情况下,孕6-7周可看到胎心搏动,若超声检查未发现胎心搏动,且结合临床症状,要考虑胚胎停育可能,这也是导致先兆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超声还可以了解子宫的形态、有无子宫肌瘤等异常情况。
3.孕激素测定:测定孕妇血清中的孕激素水平,若孕激素水平较低,提示胚胎发育可能不良,先兆流产风险增加。一般来说,孕激素水平低于一定数值(如孕早期孕激素<15ng/ml)时,先兆流产的可能性增大。
五、处理措施
1.一般处理
孕妇应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但也不主张长期绝对卧床。对于有先兆流产症状的孕妇,适当休息有助于减少子宫收缩,缓解症状。
解除孕妇的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能影响先兆流产的预后。
2.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于内分泌疾病引起的先兆流产,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甲状腺激素进行治疗;如果是子宫畸形等生殖器官异常导致的,可能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矫正等处理。
六、预后情况
1.良好预后
如果经过适当的休息和治疗,孕妇的阴道流血停止,腹痛消失,超声检查提示胚胎继续正常发育,孕激素水平逐渐回升,那么预后较好,孕妇可以继续妊娠至足月分娩。例如,一些因黄体功能不足导致先兆流产的孕妇,经过补充孕激素治疗后,多数可以继续妊娠并获得良好结局。
2.不良预后
如果胚胎本身存在严重的染色体异常等难以纠正的因素,或者孕妇的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发展为难免流产、不全流产或完全流产。例如,超声检查发现胚胎已停止发育,且孕妇出现阴道大量流血、腹痛加剧等情况,往往需要终止妊娠。对于有多次先兆流产病史的孕妇,再次发生先兆流产后不良预后的风险相对较高。
七、预防措施
1.孕前保健
夫妻双方在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孕前检查,了解双方的染色体情况等,若发现异常,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降低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女性在孕前应将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如积极治疗内分泌疾病等,将血糖、甲状腺功能等调整至正常范围后再妊娠。
2.孕期保健
孕妇在孕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远离有毒有害物质。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孕期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如发现内分泌异常、生殖器官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处理。对于有免疫功能异常等特殊情况的孕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监测和相应的干预治疗。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孕妇,孕期需要在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医生的共同管理下进行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和胚胎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