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常见症状,可由局部因素(如鼻部外伤、鼻腔炎症、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和全身因素(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其他全身因素)引起,表现为不同程度出血及伴随症状,处理原则包括一般处理、局部止血和全身治疗,可通过避免鼻部外伤、预防鼻腔炎症、控制全身疾病等进行预防。
一、鼻出血的定义
鼻出血是指鼻腔黏膜血管破裂导致的血液从鼻腔流出的现象,可分为单侧鼻出血和双侧鼻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局部因素或全身因素引起。
二、局部因素
1.鼻部外伤: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发生鼻部外伤,如碰撞、挖鼻等,儿童鼻黏膜较脆弱,轻微的外伤也可能导致鼻出血。例如,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撞到鼻子,或者用手指抠鼻损伤鼻黏膜血管,都可能引发鼻出血。
成人:成人可能因车祸、打架等原因导致鼻部外伤,引起鼻出血。鼻部的骨折等外伤会直接损伤鼻腔内的血管,从而导致出血。
2.鼻腔炎症:
感染性炎症: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黏膜上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鼻炎,炎症刺激导致鼻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发鼻出血。
过敏性炎症: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后,鼻黏膜处于过敏状态,出现充血、水肿,鼻痒、打喷嚏等症状,频繁打喷嚏和揉鼻等动作可能导致鼻黏膜血管破裂出血。
3.鼻腔、鼻窦及鼻咽部肿瘤:
良性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等,多见于青少年男性,肿瘤不断生长,可破坏周围组织和血管,引起鼻出血。
恶性肿瘤:如鼻咽癌等,肿瘤组织本身血管丰富且质地脆,容易出血,早期可能表现为回吸涕中带血,晚期则可能出现较大量的鼻出血。
三、全身因素
1.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鼻腔内血压也会相应变化,当血压升高时,鼻腔内的小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的高血压患者,鼻出血的风险较高。例如,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鼻出血。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鼻腔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老年人由于血管退行性变,动脉硬化较为常见,因此鼻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鼻出血等出血倾向。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由于体内血小板抗体增加,破坏血小板,使血小板数量降低,从而引起鼻出血。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骨髓及其他组织,影响凝血功能,患者常出现鼻出血,且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其他部位出血表现。
3.其他全身因素: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缺乏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例如,长期饮食不均衡,缺乏新鲜蔬菜水果的人,容易出现维生素C缺乏,从而增加鼻出血的风险;维生素K缺乏可能与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有关。
内分泌失调:如孕期女性,在妊娠中后期,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可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容易发生鼻出血;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的情况。
四、鼻出血的表现
1.出血程度:
少量出血:表现为鼻涕中带血或点状、线状出血,出血量较少,可自行停止。
大量出血:出血量较多,可从一侧鼻腔涌出,也可经后鼻孔流至咽部,从口中吐出,严重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2.伴随症状:
局部伴随症状:若因鼻部外伤引起的鼻出血,可能伴有鼻部疼痛、肿胀等;鼻腔炎症引起的鼻出血,可能伴有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肿瘤引起的鼻出血,可能伴有鼻塞进行性加重、头痛等症状。
全身伴随症状:由全身因素引起的鼻出血,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症状,如高血压患者的头晕、头痛,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的乏力、发热等。
五、鼻出血的处理原则
1.一般处理:
患者体位: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避免血液流入咽部引起呛咳,同时防止血液咽下后刺激胃部引起呕吐。
压迫止血:用手指紧捏双侧鼻翼,持续压迫5-10分钟,同时可以用冷水毛巾敷前额和后颈,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
2.局部止血方法:
药物止血:可使用麻黄碱、肾上腺素等滴鼻液收缩鼻黏膜血管,达到止血目的。但对于高血压患者等要慎用肾上腺素。
填塞止血:对于出血较剧烈、渗血面较大或出血部位不明的患者,可使用凡士林纱条、膨胀海绵等进行鼻腔填塞止血。儿童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填塞材料,选择相对温和的填塞物。
3.全身治疗:
针对全身因素治疗:如果是全身因素引起的鼻出血,如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治疗;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则需要针对具体的血液疾病进行相应治疗,如白血病患者可能需要化疗等。
六、鼻出血的预防
1.避免鼻部外伤:
儿童:家长要注意看护儿童,避免儿童进行危险的玩耍行为,教育儿童不要挖鼻,减少鼻部外伤的发生。例如,为儿童选择安全的玩具,防止儿童碰撞到鼻子,同时教导儿童正确的鼻腔清洁方法,不要用力挖鼻。
成人:注意保护鼻部,在进行可能有危险的活动时(如运动、工作等)采取防护措施,避免鼻部受到外伤。
2.预防鼻腔炎症:
积极治疗鼻部疾病:患有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炎症的患者要积极就医治疗,控制炎症发展。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规范使用抗过敏药物治疗。
保持鼻腔清洁:定期清洁鼻腔,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保持鼻腔黏膜的清洁和湿润,但要注意冲洗的方法和力度,避免损伤鼻黏膜。
3.控制全身疾病:
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劳累,减少血压波动。
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疾病,定期复查血常规等相关指标,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注意饮食营养:保证饮食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K等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预防维生素缺乏引起的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