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不张指一个或多个肺段、肺叶容量或含气量减少致局部通气功能丧失的病理状态,分为局灶性和弥漫性、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其病因、表现、诊断、治疗、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预防管理各有特点。阻塞性肺不张占70%~90%,常见原因有肿瘤性阻塞、异物吸入、黏液栓阻塞;非阻塞性肺不张包括压迫性、收缩性、粘连性肺不张。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发生速度和受累范围,急性者可突发呼吸困难等,慢性者可能仅咳嗽、活动后气促;体征有受累区域呼吸音减弱等;辅助检查首选胸部X线,金标准是胸部CT,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气道内情况,肺功能检查多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原则为解除阻塞,异物吸入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肿瘤性阻塞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化疗或放疗,黏液栓阻塞用支气管镜灌洗联合雾化吸入;缓解压迫,胸腔积液少量可自行吸收,中大量需胸腔穿刺引流,气胸少量可观察,肺压缩>30%需胸腔闭式引流;支持治疗包括氧疗、抗生素、康复训练。特殊人群中,儿童为异物吸入高发人群,支气管镜操作需在儿科麻醉团队监护下进行;老年人肿瘤性阻塞风险高,需定期筛查低剂量CT;孕妇CT检查需权衡利弊,支气管镜操作需在产科协同下进行;免疫抑制人群肺不张可能由机会性感染引起,需早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明确病原。预防与长期管理包括一级预防避免吸烟、控制职业暴露,二级预防COPD患者定期接种疫苗、长期卧床者定时翻身拍背,三级预防肺不张恢复期定期复查胸部CT,合并肺纤维化者长期使用抗纤维化药物。
一、肺不张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肺不张指一个或多个肺段、肺叶的容量或含气量减少,导致局部通气功能丧失的病理状态。其本质是肺泡内气体被吸收且无新气体补充,使肺组织塌陷。根据发生范围可分为局灶性(如肺段)和弥漫性(如全肺),根据病因可分为阻塞性(最常见)和非阻塞性两类。影像学检查可见受累区域透亮度降低、体积缩小,相邻结构(如纵隔、膈肌)可能向患侧移位。
二、肺不张的核心病因与发病机制
1.阻塞性肺不张:占病例的70%~90%,主要因气道内或外压迫导致气流中断。常见原因包括:
1.1.肿瘤性阻塞:中央型肺癌(如鳞癌、小细胞癌)直接侵犯主支气管或叶支气管,导致管腔完全闭塞。研究显示,约30%的肺癌患者首发症状为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1.2.异物吸入:儿童多见(占儿科病例的85%),常见异物为花生、瓜子、玩具零件等。成人多因医源性因素(如气管插管球囊过度充气)或呕吐物误吸。
1.3.黏液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因痰液黏稠度增加,或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反复感染后痰液积聚,导致支气管完全阻塞。
2.非阻塞性肺不张:
2.1.压迫性肺不张:胸腔积液(如恶性胸水、结核性胸膜炎)或气胸(自发性或外伤性)导致肺组织受压萎缩。研究显示,大量胸腔积液(>1000ml)可使同侧肺体积减少50%以上。
2.2.收缩性肺不张:肺纤维化(如特发性肺纤维化)或肺手术后(如肺叶切除)导致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增强,肺泡塌陷。
2.3.粘连性肺不张:胸膜增厚或粘连(如结核性胸膜炎后遗症)限制肺组织扩张,多见于肺底部。
三、肺不张的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症状:取决于病因、发生速度和受累范围。急性阻塞性肺不张可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发绀;慢性者可能仅表现为咳嗽、活动后气促。儿童异物吸入常伴呛咳史,老年人肿瘤性阻塞可能以反复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
2.体征:受累区域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叩诊呈浊音或实音,语音共振减弱。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时可能出现气管偏移。
3.辅助检查:
3.1.胸部X线:首选筛查方法,可显示肺体积缩小、叶间裂移位、纵隔偏移等。但敏感性有限,对早期或轻度肺不张可能漏诊。
3.2.胸部CT:金标准,可明确阻塞部位(如支气管截断征)、异物形态、黏液栓位置,并评估肺不张范围。增强CT可鉴别血管性病变(如肺栓塞)与实性肿块。
3.3.支气管镜:直接观察气道内情况,可行活检、异物取出或黏液抽吸。对肿瘤性阻塞的诊断率达95%以上。
3.4.肺功能检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FEV1/FVC正常或增高,VC降低),但急性期可能因疼痛或呼吸困难无法配合。
四、肺不张的治疗原则与干预措施
1.解除阻塞:
1.1.异物吸入:立即行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儿童需在全麻下操作,成人可尝试局部麻醉。术后需复查胸片确认肺复张。
1.2.肿瘤性阻塞: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如肺叶切除)、化疗(如铂类方案)或放疗(如立体定向放疗)。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敏感,非小细胞肺癌需结合基因检测选择靶向治疗。
1.3.黏液栓阻塞:支气管镜灌洗联合雾化吸入(如乙酰半胱氨酸)可有效清除痰液。COPD患者需长期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联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
2.缓解压迫:
2.1.胸腔积液:少量可自行吸收,中大量需胸腔穿刺引流(首次引流≤1000ml,避免复张性肺水肿)。恶性胸水需胸腔内注射化疗药(如顺铂)或生物制剂(如白介素-2)。
2.2.气胸:少量可观察,肺压缩>30%需胸腔闭式引流。自发性气胸反复发作者可行胸膜固定术(如滑石粉喷洒)。
3.支持治疗:
3.1.氧疗:维持SpO2>90%,急性呼吸衰竭需无创通气(如BiPAP)或有创机械通气。
3.2.抗生素:合并感染时根据病原学选择(如肺炎链球菌用头孢曲松,铜绿假单胞菌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3.3.康复训练:肺不张恢复期需进行呼吸操(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和体力训练,提高肺功能。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异物吸入高发人群,需加强看护,避免喂食整粒坚果或小玩具。支气管镜操作需在儿科麻醉团队监护下进行,术后观察24小时。
2.老年人:肿瘤性阻塞风险高,需定期筛查低剂量CT。合并COPD者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噻托溴铵)需监测心率,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
3.孕妇:CT检查需权衡利弊,优先选择MRI或超声。支气管镜操作需在产科协同下进行,避免长时间仰卧位导致仰卧位低血压。
4.免疫抑制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肺不张可能由机会性感染(如肺孢子菌肺炎)引起,需早期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明确病原,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六、肺不张的预防与长期管理
1.一级预防:避免吸烟(吸烟者肺不张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控制职业暴露(如粉尘、化学气体)。儿童需培养良好进食习惯,避免边吃边玩。
2.二级预防:COPD患者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减少急性加重。长期卧床者需定时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
3.三级预防:肺不张恢复期需每3~6个月复查胸部CT,监测肿瘤复发或纤维化进展。合并肺纤维化者需长期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如吡非尼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