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能由病毒感染、内耳供血障碍、膜迷路破裂、自身免疫性因素等引起,有听力下降、耳鸣、耳堵塞感、眩晕等表现,可通过听力等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改善微循环、激素、溶栓抗凝、高压氧、营养神经等,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噪声、注意耳部卫生和预防感染、避免气压剧烈变化等预防。
可能的发病原因
病毒感染:多种病毒如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可能与突发性耳聋有关。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引起内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导致内耳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听力下降。例如,有研究发现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前有病毒感染病史,通过检测病毒抗体等指标可辅助判断。
内耳供血障碍: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内听动脉,该动脉是终末动脉,缺乏侧支循环。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听动脉痉挛、栓塞等均可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如患者本身存在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进而影响内耳血液供应。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内耳供血障碍相关的突发性耳聋。
膜迷路破裂:内淋巴压力突然升高可能导致膜迷路破裂,引发突发性耳聋。这种情况可能与过度用力、气压变化等因素有关,比如潜水、乘坐飞机等气压急剧变化时,可能诱发膜迷路破裂。
自身免疫性因素: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自身免疫反应异常。自身抗体可能攻击内耳组织,导致内耳结构和功能受损。自身免疫性突发性耳聋在一些特定人群中更易发生,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的患者。
临床表现
听力下降:多为单侧发病,听力可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可伴有低频或高频听力损失。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原本能听到20分贝的声音,突然只能听到80分贝以上的声音。
耳鸣:耳鸣是突发性耳聋常见的伴随症状,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声音多样,如嗡嗡声、蝉鸣声等。耳鸣可能在听力下降之前或同时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安静环境下,耳鸣声会更加明显,干扰患者的休息和心理状态。
耳堵塞感:患者常感觉耳朵有胀满、堵塞的感觉,如同耳朵被堵住一样,这种耳堵塞感可能与内耳压力变化或耳部循环障碍有关。
眩晕、恶心、呕吐:约半数以上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可伴有眩晕症状,眩晕程度不一,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眩晕严重时患者难以站立,需卧床休息,这会对患者的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尤其是对于从事需要平衡感工作的人群,如飞行员、舞蹈演员等,影响更为显著。
诊断方法
听力检查:纯音测听是诊断突发性耳聋的重要方法,通过纯音测听可以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一般来说,突发性耳聋患者表现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例如,纯音测听显示在某一频率的听力损失超过20分贝。
耳声发射检查:耳声发射检查可反映耳蜗外毛细胞的功能状态。突发性耳聋患者耳声发射可能会异常,如诱发性耳声发射阈值升高或引不出等。
前庭功能检查:对于伴有眩晕的患者,需要进行前庭功能检查,如眼震电图等,以评估前庭功能受损情况。通过前庭功能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眩晕的原因和程度,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影像学检查:颞骨CT检查可排除中耳、内耳的结构性病变,如听骨链破坏、内耳畸形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有助于排除颅内病变引起的听力下降,如听神经瘤等。例如,对于疑似颅内病变导致的突发性耳聋患者,MRI检查是必要的筛查手段。
治疗原则
改善内耳微循环: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银杏叶制剂通过增加内耳血管的血流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态,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有一定帮助。
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内耳的炎症反应、消除水肿。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泼尼松等,一般采用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方式。对于年龄较大、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变化,因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血压波动等不良反应。
溶栓和抗凝药物:对于考虑有血液高凝状态或存在微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如尿激酶、低分子肝素等。但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密切观察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
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氧分压,增加内耳组织的氧含量,改善内耳的缺氧状况。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压氧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对于患有肺部疾病(如肺气肿等)、中耳炎等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是否适合高压氧治疗。
营养神经药物: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内耳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甲钴胺可以参与神经元的核酸、蛋白质、脂质代谢,对受损的内耳神经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预后情况
影响预后的因素:发病年龄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年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发病时的听力损失程度也与预后相关,听力损失越重,预后可能越差。此外,是否及时治疗也至关重要,发病后尽快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延误治疗,内耳神经细胞受损严重,预后会大打折扣。
总体预后:大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听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听力恢复不理想,可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耳鸣等后遗症,长期困扰患者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预防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维持正常的血脂、血压和血糖水平,有助于减少血管病变的发生风险,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几率。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内耳的血液供应。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等,因为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导致血管痉挛,影响内耳供血。
避免接触噪声:长期处于噪声环境中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增加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分贝噪声环境中,如工厂车间、建筑工地等。如果无法避免,应佩戴防护耳塞或耳罩等防护用品。例如,在音乐会、酒吧等噪声较大的场所,佩戴防护耳塞可以有效保护听力。
注意耳部卫生和预防感染:保持耳部清洁,避免频繁挖耳,防止损伤外耳道和鼓膜。积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会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和内耳,引起感染性病变。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迁延不愈引发耳部并发症。
避免气压剧烈变化的不良影响:乘坐飞机、潜水等活动时,要注意做好耳部的防护措施。乘坐飞机时可通过吞咽、咀嚼口香糖等方式调节中耳压力,防止中耳压力与外界气压相差过大损伤内耳。潜水时要遵循正确的潜水规则,控制潜水深度和时间,避免因气压变化导致膜迷路破裂等情况发生。
总之,突发性耳聋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耳部疾病,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预后。同时,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