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起病急,儿童和成人表现有差异;慢性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致病程长。诊断靠症状、影像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急性需一般、对症、抗感染,慢性急性发作期控制感染等,缓解期戒烟等,预防要从生活习惯和预防感染入手。
一、定义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主要病因是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当气温下降、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防御功能下降等利于致病;烟雾粉尘、污染大气等慢性刺激也可发病;吸烟使支气管痉挛、黏膜变异、纤毛运动降低、黏液分泌增多有利感染;过敏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二、分类
(一)急性支气管炎
1.病因: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感染也可引发,往往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2.临床表现:起病较急,起初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咳嗽,初为干咳或少量黏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痰中带血。可伴有胸骨后discomfort,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有低热,体温通常在38℃左右,多于3-5天降至正常。
3.人群差异
儿童:儿童急性支气管炎可能起病更急,咳嗽症状相对更明显,有时可出现呼吸增快等表现,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和呼吸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关注。例如,幼儿可能因咳嗽导致进食减少、睡眠不安等。
成人:成人急性支气管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能病情恢复较慢,且容易反复发作。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成人患急性支气管炎的风险更高,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而儿童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也会增加患急性支气管炎的风险。
(二)慢性支气管炎
1.病因:多因长期吸烟、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等)、空气污染、感染因素(如病毒、支原体、细菌等反复感染)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所致。
2.临床表现:缓慢起病,病程长,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清晨咳嗽较重,白天较轻,晚间睡前有阵咳或排痰。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痰,偶可带血。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可出现喘息。病情缓慢进展,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3.人群差异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呼吸道防御能力更差,病情更容易反复,且容易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例如,老年人可能在轻微感染后就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
有长期吸烟史人群:长期吸烟导致呼吸道黏膜长期受到损伤,纤毛运动减弱,分泌功能亢进,更容易引发慢性支气管炎,且病情往往较重,进展较快。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戒烟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控制至关重要。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如煤矿工人、化工工人等,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概率明显高于生活在良好环境中的人群。
三、诊断方法
(一)症状表现参考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患有支气管炎。例如,急性支气管炎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后继发咳嗽、咳痰等表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有长期的咳嗽、咳痰病史,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2年以上。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急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改变,或仅见肺纹理增粗。慢性支气管炎早期X线检查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者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下肺野较明显。
2.CT检查:对于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鉴别诊断的情况,CT检查可能会更清晰地显示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例如,对于怀疑有支气管扩张等并发症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支气管的形态改变。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升高。
2.痰液检查:可进行痰液涂片和培养,明确痰液中的病原体,有助于指导治疗。例如,培养出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可针对性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治疗原则
(一)急性支气管炎
1.一般治疗: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避免劳累。注意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对症治疗
止咳祛痰: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有助于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选择儿童适用的止咳祛痰药物,且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呼吸中枢等的药物。
平喘:如有气喘症状,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等气雾剂吸入缓解症状。
3.抗感染治疗: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但如果合并有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等情况,也可适当选用抗病毒药物或抗生素。儿童患者使用抗生素时要特别注意选择儿童适用且安全的药物,避免使用对儿童骨骼等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二)慢性支气管炎
1.急性发作期治疗
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药物敏感情况选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避免使用肾毒性等副作用较大的药物。
止咳祛痰:同急性支气管炎的止咳祛痰治疗,可使用溴己新等药物,促进痰液排出,改善通气功能。
平喘: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氨茶碱等,缓解喘息症状。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2.缓解期治疗
戒烟:这是最重要的措施,戒烟可有效减缓慢性支气管炎的进展。对于吸烟的患者,医护人员要积极劝导其戒烟,并提供戒烟的相关帮助和支持。
增强体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预防感冒:可注射流感疫苗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次数。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感冒,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冒容易诱发支气管炎发作。
五、预防措施
(一)生活习惯方面
1.戒烟:吸烟是导致支气管炎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患支气管炎的风险。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家长要教育儿童远离吸烟环境,成人要积极戒烟。
2.避免空气污染:在污染严重的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室内要保持空气清新,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对于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工作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等。
3.增强体质: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呼吸道的防御能力。儿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结构,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免疫力的提高。
(二)预防感染方面
1.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和细菌的感染机会。
2.避免交叉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佩戴口罩。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时,要注意防护。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场所的卫生消毒等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