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具遗传易感性、以气道慢性炎症等为特征、症状发作性的异质性疾病,发病与Th2介导炎症有关,表现为发作性喘息等,肺功能等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有药物及管理;慢阻肺多中年后发病、有吸烟等高危因素,与肺部异常炎症反应有关,症状进行性加重,肺功能等检查有特定表现,治疗包括药物及管理,两者在多方面存在差异,需准确诊断与合理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免疫-炎症机制有关,涉及Th2(辅助性T细胞2)介导的气道炎症,例如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活Th2细胞,使其分泌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气道浸润和聚集,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痉挛,从而出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起病,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可随年龄增长缓解。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进行性发展的疾病,其发病主要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涉及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和炎症介质参与的慢性炎症过程,导致气道和肺实质的慢性炎症损伤,引起气道狭窄和肺组织破坏,气流受限进行性加重,多发生于中年以后,有长期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史,如长期吸烟、接触职业粉尘(如煤矿粉尘、化工粉尘等)、空气污染等。
二、临床表现
症状特点
哮喘: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缓解或自行缓解,发作前多有过敏原接触、冷空气刺激等诱因,发作时可伴有咳嗽、胸闷等症状,症状具有反复发作性,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较为常见,儿童患者哮喘症状可能与运动相关,即运动性哮喘,表现为运动时出现喘息、气促等。
慢阻肺: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初期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生活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可伴有喘息、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情逐渐进展,症状会进行性加重。
体征特点
哮喘: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双肺可闻及广泛的哮鸣音,呼气音延长,心率增快,严重发作时可出现呼吸频率加快、端坐呼吸、发绀等表现,缓解期可无明显体征。
慢阻肺: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呼吸变浅,频率增快,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三、辅助检查
肺功能检查
哮喘: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诱发出气道高反应性;通气功能检查在发作期可有不同程度的可逆性气流受限,FEV/FVC(用力肺活量)降低,缓解期肺功能检查可正常。
慢阻肺: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70%可确定为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及DLco与肺泡通气量(VA)比值(DLco/VA)下降。
影像学检查
哮喘:胸部X线检查在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发作期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通气状态,合并感染时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性浸润阴影。胸部CT检查一般无特征性改变,有时可见支气管壁增厚、黏液阻塞等。
慢阻肺: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表现为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膈低平,肺纹理减少等。胸部CT检查可见肺过度充气,肺外周肺纹理减少,肺大疱等改变,高分辨率CT对诊断肺气肿有较高价值,可清晰显示肺气肿的区域分布等情况。
痰液检查
哮喘: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过敏原激发试验后,痰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进一步增加。
慢阻肺:痰液多呈脓性,痰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培养可发现病原菌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哮喘: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肺功能检查等进行诊断。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肺功能检查符合哮喘的相关改变,即可诊断为哮喘。
慢阻肺: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存在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有长期吸烟等高危因素暴露史,肺功能检查证实存在持续气流受限(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FVC<70%),即可诊断为慢阻肺。
鉴别诊断
哮喘与慢阻肺的鉴别:哮喘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症状发作性明显,气流受限多为可逆性;慢阻肺多见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进行性加重,气流受限多为不可逆或部分可逆。此外,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等肺功能检查特点也有助于两者鉴别。
与其他疾病的鉴别:需要与心源性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疾病鉴别。心源性哮喘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病史,发作时咳粉红色泡沫痰,双肺可闻及广泛湿啰音和哮鸣音,左心扩大,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奔马律等;支气管扩张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肺结核常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状,痰涂片或培养可发现结核分枝杆菌,胸部X线或CT可见肺结核病灶等。
五、治疗与管理
哮喘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缓解药物和控制药物。缓解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短效吸入型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等,可迅速缓解哮喘症状;控制药物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等,需要长期使用以控制气道炎症,减少哮喘发作。
管理方面:患者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宠物毛发等;注意避免呼吸道感染;定期监测肺功能,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哮喘管理需要家长密切配合,帮助患儿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等。
慢阻肺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等)、长效β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等)、抗胆碱能药物(异丙托溴铵等)、茶碱类药物等,可缓解气流受限症状;糖皮质激素,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等),适用于伴有反复加重的慢阻肺患者;祛痰药,如氨溴索等,可改善咳嗽、咳痰症状。
管理方面:患者需要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颗粒;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包括呼吸肌训练、有氧运动等,以改善呼吸功能;长期家庭氧疗适用于伴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定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慢阻肺患者,要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因为感染容易诱发病情急性加重,在季节变化时要及时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儿童慢阻肺较为少见,若发生则需要更谨慎评估病情,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强调综合管理包括环境控制等。
总之,哮喘和慢阻肺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鉴别以及治疗管理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