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动过速是儿童时期窦房结主导心律且频率超过同年龄正常心率高限,发生机制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部分患儿有症状部分无症状,病因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诊断靠心电图结合病史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和一般处理,儿童群体家长需关注心率等,有基础病儿童要配合治疗观察。
一、定义
小儿窦性心动过速是指儿童时期由窦房结主导的心律,其频率超过同年龄正常心率的高限。正常情况下,小儿心率随年龄有差异,年龄越小心率越快,如新生儿心率正常范围约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约110~130次/分钟,2~3岁约100~120次/分钟,4~7岁约80~100次/分钟,8~14岁约70~90次/分钟,当小儿心率超过对应年龄正常心率高限时,需考虑窦性心动过速可能。
二、发生机制
主要与交感神经兴奋或迷走神经张力降低有关。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运动、情绪激动等生理性情况)或存在病理情况(如感染致体温升高、贫血致氧输送不足等)时,会通过神经调节机制使窦房结发放冲动的频率增加,从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
三、临床表现
部分患儿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然而也有患儿无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行心电图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其症状表现会因个体差异以及病因不同而有所区别,若为生理性因素导致,去除诱因后症状多可缓解;若为病理性因素引起,还会伴有原发疾病相关表现,比如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咳嗽等表现,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等表现。
四、病因
(一)生理性因素
常见于运动、哭闹、情绪激动、进食、体温升高等情况。例如小儿剧烈哭闹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往往可发现窦性心动过速,这是因为哭闹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进食后胃肠道蠕动增加,机体代谢相对增强,也可能引起心率短暂增快。
(二)病理性因素
可见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肠炎等),由于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反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导致心率加快;贫血患儿因血液携氧能力下降,机体为满足组织器官氧供,会通过加快心率来代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休克状态下,机体组织灌注不足,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促使心率增快;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减退,机体通过加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进而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代谢亢进,也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P波形态符合窦性心律特点,且心率超过同年龄正常心率的高限。同时,需结合患儿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来明确病因,以区分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窦性心动过速。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若是感染性疾病导致,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贫血患儿则要明确贫血原因,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铁剂等;心力衰竭患儿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心功能;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需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进行治疗等,通过去除病因来纠正窦性心动过速。
(二)一般处理
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窦性心动过速,去除诱因后心率多可恢复正常,比如让小儿安静下来、控制体温等。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一)儿童群体
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日常心率情况,当发现小儿心率异常增快且伴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带小儿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小儿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剧烈波动,比如避免让小儿长时间进行剧烈运动或处于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贫血儿童等,要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定期监测心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
对于本身患有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基础病,严格按照治疗方案按时服药或接受相应治疗措施,同时密切观察自身心率变化以及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