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诊断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问症状及危险因素,体格检查查生命体征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心电图有静息、动态及负荷试验;影像学有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各有特点及适用情况。
一、病史和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如是否有胸痛,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及缓解因素等;有无心悸、气短、乏力等表现;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家族冠心病史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更明显,女性在绝经后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长期吸烟的人群冠心病发病风险高于不吸烟者。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心律等;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检查心脏有无杂音等异常体征。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多项研究表明,LDL-C水平越高,冠心病发病风险越高。
血糖: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可反映患者的糖代谢情况,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血糖升高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和不良预后。
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数小时即可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
三、心电图检查
1.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但约半数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电图正常,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评估。不同年龄患者的正常心电图范围略有差异,老年患者心电图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改变,但不一定代表冠心病。
2.动态心电图(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捕捉到静息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肌缺血发作,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对于有发作性胸痛但静息心电图正常的患者,Holter检查有重要意义。
3.心电图负荷试验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脏负荷,观察心电图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常用的运动方式有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对于不同年龄、体能的患者,运动负荷的强度应适当调整。例如,年轻体能较好的患者可采用较大强度的运动负荷,而老年体弱患者运动负荷强度相对较低。
药物负荷试验:对于不能运动的患者,可采用药物负荷试验,如使用双嘧达莫、腺苷等药物,通过药物引起冠状动脉扩张,观察心电图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常规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结构和运动功能,如左心室壁的厚度、节段性运动异常等,有助于诊断冠心病引起的心肌梗死、室壁瘤等并发症。不同性别患者的心脏结构略有差异,女性心脏相对较小。
负荷超声心动图:包括运动负荷超声心动图和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通过观察负荷状态下心肌的运动情况,发现心肌缺血区域,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利用CT扫描重建冠状动脉图像,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程度等。该检查无创,对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筛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于钙化病变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影响对狭窄程度的准确判断。不同年龄患者的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略有不同,老年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发生率较高。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解剖形态及狭窄程度,明确病变部位、范围等。对于考虑冠心病但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检查是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等,但在严格的操作规范下风险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