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细菌感染中革兰阳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可引发;真菌感染中白色念珠菌、非白色念珠菌易导致;病毒感染里疱疹病毒、EB病毒在免疫低下人群可致;其他病原体中支原体、立克次体感染也能引发败血症,不同病原体感染有其对应的好发人群及相关诱因。
一、细菌感染
1.革兰阳性菌:
常见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它可通过皮肤伤口等侵入人体引发败血症。在社区获得性败血症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较为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尤其在老年人群中,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容易因皮肤局部感染如疖、痈等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败血症的常见原因,比如新生儿可能因脐带感染等途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也是革兰阳性菌中导致败血症的常见菌,多发生于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接受过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等操作的人群,尤其是长期住院、免疫力低下的患者,表皮葡萄球菌可通过这些侵入性操作的通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2.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在医院获得性败血症中较为多见。比如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腹腔感染等,大肠埃希菌可从感染部位进入血液。对于老年患者,常存在泌尿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进而引发大肠埃希菌败血症;在儿科领域,新生儿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也不少见,可能与分娩过程中的感染等因素有关。
肺炎克雷伯菌也是常见的革兰阴性菌,多见于有基础肺部疾病、接受过机械通气等治疗的患者,该菌可在肺部感染后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肺部防御功能下降,容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并引发败血症。
二、真菌感染
1.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致病性念珠菌,多见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等。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过度生长,进而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对于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其自身免疫力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念珠菌败血症。在儿科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免疫力不完善的儿童,若有侵入性操作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等情况,也容易感染念珠菌引发败血症。
光滑念珠菌等非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败血症也逐渐增多,常见于住院时间长、有严重基础疾病、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这些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受损,为念珠菌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三、病毒感染
1.疱疹病毒:
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容易引发败血症。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感染疱疹病毒后更容易进展为败血症;对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疱疹病毒后也有较高的风险发展为败血症。在儿科中,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感染疱疹病毒后,发生败血症的概率相对较高。
2.EB病毒:
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感染EB病毒后可能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严重时可出现败血症样表现。例如,在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中,感染EB病毒后病情进展快,容易出现败血症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四、其他病原体感染
1.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严重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发败血症。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肺炎支原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导致支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例如,一些学龄期儿童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有败血症的表现。
2.立克次体:
如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等,可通过蜱虫等媒介传播,在流行地区的人群中容易感染并引发败血症。对于生活在蜱虫活跃地区的人群,尤其是户外活动较多的人群,如农民、野外工作者等,需要注意防范立克次体感染导致的败血症。在儿科中,生活在蜱虫活跃地区的儿童,如果被蜱虫叮咬后未及时处理,也有感染立克次体引发败血症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