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可引起牙疼,机制是心脏与牙齿神经纤维在脊髓后角交叉,心肌缺血缺氧致痛觉冲动误定位到牙齿;其特点为疼痛部位不典型、性质多为闷痛等且与活动相关;诊断需采集病史并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要与牙科疾病及其他内脏牵涉痛鉴别;治疗包括改善心肌供血和针对基础病因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儿童及青少年有不同注意事项,老年易忽视不典型症状,女性更年期易被牙疼等不典型症状蒙蔽,儿童及青少年虽罕见但有高危因素也需排查。
冠心病引起牙疼症状的特点
疼痛部位不典型:牙疼可能出现在上颌或下颌的某颗牙齿,也可能是双侧牙齿,但又不像单纯牙科疾病那样有固定的牙齿局部病变特征,比如没有明显的龋齿、牙周炎等牙科疾病的典型表现如牙体组织缺损、牙龈红肿等。
疼痛性质:多为闷痛、压榨性疼痛等,疼痛程度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患者可能感觉是轻微的胀痛不适,有的则是较为剧烈的疼痛,但一般不像牙科疾病引起的尖锐性疼痛那样局限于牙齿局部的刺激痛。
与活动相关:这种牙疼往往在患者活动、劳累、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或加重,而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改善心肌供血的措施后,牙疼症状可缓解。比如患者在快走一段路后出现牙疼,休息5-10分钟后牙疼逐渐减轻。
冠心病引起牙疼症状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要详细询问患者冠心病相关病史,如是否有冠心病家族史、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此次牙疼发作前是否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
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是重要手段,发作时可能出现ST-T改变等心肌缺血表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发作时心电图无明显异常,需要进一步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变化,发现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冠状动脉造影能直接明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狭窄等病变情况。
鉴别诊断
牙科疾病:牙科疾病引起的牙疼一般有牙科局部检查阳性发现,如通过口腔检查可发现龋齿的龋洞、牙周炎的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等情况,且应用牙科局部治疗措施(如补牙、牙周治疗等)后症状可缓解,而冠心病引起的牙疼经牙科局部处理后无明显改善。
其他内脏牵涉痛:比如胆囊炎、胸膜炎等也可能引起牵涉痛,但胆囊炎引起的疼痛多在上腹部、右上腹,可向右肩部放射,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鉴别;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与呼吸有关,伴有胸痛等表现,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等可鉴别。
冠心病引起牙疼症状的治疗
改善心肌供血:主要是应用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的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从而缓解因心肌缺血导致的牙疼等症状。但具体药物使用需根据患者整体病情由医生判断,因为不同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药物选择和剂量等都有差异。
针对基础病因治疗:如果患者有高血压,需要控制血压;有糖尿病,要控制血糖;有高脂血症,需调节血脂等,从根本上控制冠心病的进展,减少心肌缺血发作的频率,进而减少牙疼等症状的发生。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冠心病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所以更要重视不典型的牙疼症状,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较快,一旦是冠心病引起的牙疼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女性患者:女性冠心病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有时牙疼等不典型症状更易被忽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所以更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出现牙疼等不适时要及时排查冠心病等疾病。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患冠心病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等遗传因素,也可能出现相关问题。不过儿童及青少年出现牙疼与冠心病相关的情况极为罕见,一旦出现非典型牙疼,首先还是考虑牙科疾病等常见原因,但如果有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排查检查,以确保全面评估身体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