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主要是肺癌),二者在定义范畴、病理特征、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法上有区别,肺部良性肿瘤多无症状、边界清、手术切除预后好;肺癌有多种类型,症状多样、影像有恶性特征、治疗依情况综合,长期吸烟是肺癌重要危险因素,不同人群患病风险及表现有差异,有相关症状应及时检查诊断并采取合适治疗措施,特殊人群需个体化医疗决策。
肺部肿瘤是指发生在肺部的肿瘤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肺部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如肺错构瘤等,这类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不会侵犯周围组织或发生远处转移。而肺部恶性肿瘤则主要指肺癌,肺癌是肺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如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肺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会不断增殖并破坏正常肺组织,还可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病理特征
肺部良性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与正常细胞形态相似,生长方式多为膨胀性生长,有完整的包膜,对周围组织的破坏较小。例如肺错构瘤,其主要由正常肺组织的各种成分错乱组合而成,瘤体边界清楚。
肺部肺癌:细胞分化程度低,与正常细胞差异大,呈浸润性生长,无明显包膜,容易侵犯周围血管、淋巴管及邻近组织。癌细胞具有异常的增殖特性,会无序地快速分裂增殖。如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癌细胞可形成腺管样结构,但细胞形态异型性明显;小细胞肺癌的癌细胞较小,呈梭形或燕麦形,增殖活性高。
临床表现
肺部良性肿瘤: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通过胸部影像学检查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咳嗽、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一般症状较轻且不典型。
肺部肺癌: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气短、发热、消瘦等症状。如果发生转移,还会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转移至骨可引起骨痛,转移至脑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类型的肺癌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差异,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就可能出现转移,且患者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如发热、乏力等更为突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在女性、不吸烟人群中相对多见,其转移相对较慢,但晚期也会出现广泛转移表现。
影像学表现
肺部良性肿瘤:胸部X线或CT检查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密度均匀,周围肺组织无明显浸润。例如肺错构瘤在CT上常表现为含有脂肪密度的结节。
肺部肺癌:胸部影像学表现多样,多为不规则肿块,边界不清,常有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表现。CT增强扫描时,肺癌肿块多有不均匀强化。如周围型肺癌常表现为肺外周的结节或肿块,有上述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支气管腔内肿块伴肺不张等表现。
治疗方法
肺部良性肿瘤:一般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预后良好,通常不需要进行放化疗等辅助治疗。
肺部肺癌: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综合选择。早期肺癌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辅助放化疗;中晚期肺癌则多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例如对于驱动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小细胞肺癌多以化疗为主,联合放疗等综合治疗。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肺部肿瘤和肺癌的发生风险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患肺部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且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的腺癌在老年女性不吸烟人群中相对常见。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人群患肺癌的风险远高于不吸烟人群,而肺部良性肿瘤的发生与吸烟等生活方式的关系相对不密切。对于有肺部肿瘤相关症状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CT、病理活检等以明确诊断,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孕妇等,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必要性,遵循个体化的医疗决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