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适用于肺压缩<20%、病情稳定无明显症状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吸氧)、胸腔穿刺抽气治疗(适用于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单纯性闭合性气胸患者,选合适部位穿刺抽气)、胸腔闭式引流治疗(适用于多数原发性、继发性等气胸,选部位放置引流管,观察通畅情况,肺复张良好后夹闭观察拔管)、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气胸患者,如复发性等,常用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等),儿童患者病情变化快,治疗要密切观察、操作轻柔;老年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治疗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式。
一、保守治疗
(一)适用于情况
对于肺压缩程度较轻(一般指肺压缩<20%)、病情稳定且无明显症状的少量气胸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例如,部分年轻、基础肺功能良好的患者,首次发生气胸且肺压缩范围较小。
方法
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用力咳嗽、屏气等增加胸腔内压力的动作。因为活动或用力可能会使气胸情况加重,如肺组织进一步漏气,导致肺压缩范围扩大。
给予吸氧治疗,以提高血氧分压,促进胸腔内气体的吸收。一般吸氧流量为2-5L/min,通过吸氧可以加快胸腔内气体的吸收速度,加速肺复张。
二、胸腔穿刺抽气治疗
(一)适用于情况
适用于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单纯性闭合性气胸患者。比如一些中年患者,肺压缩程度在20%-30%左右,且没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方法
选择穿刺部位,通常选用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此处为胸腔积气的常见部位,穿刺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用穿刺针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根据患者气胸情况决定抽气次数和抽气量。一般每次抽气不宜超过1000ml,或每次抽气至肺复张为止,但需注意避免一次抽气过多导致纵隔摆动等严重并发症。
三、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一)适用于情况
多数原发性气胸、继发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情况都可考虑胸腔闭式引流。例如,肺压缩程度较重(>20%)、反复发生的气胸、交通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患者。对于老年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出现气胸时,往往也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
方法
首先确定引流部位,一般选择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放置引流管。
将引流管连接水封瓶,使胸腔内气体能够顺畅排出。引流过程中要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水封瓶内水柱的波动情况,正常情况下水柱会随呼吸上下波动,若波动消失可能提示引流管堵塞等情况。
待肺复张良好、无气体排出后,可夹闭引流管24-48小时,观察患者无不适且胸片显示肺已完全复张后,方可拔除引流管。
四、手术治疗
(一)适用于情况
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气胸患者,如复发性气胸、双侧气胸、合并肺大疱的气胸患者。对于一些年轻且频繁复发气胸的患者,往往存在肺大疱等病变,需要手术治疗。
方法
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通过胸腔镜可以清晰地观察肺部情况,准确找到肺大疱并进行切除,同时可以对胸膜进行处理,如喷洒滑石粉等促使胸膜粘连,减少气胸复发的几率。对于一些不适合胸腔镜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开胸肺大疱切除术。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气胸时,病情变化往往较为迅速,因为儿童的呼吸代偿功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时要更加密切观察病情,保守治疗时要严格限制儿童的活动,吸氧时要注意吸氧流量的合适性,避免过高流量吸氧对儿童呼吸道等造成不良影响。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防止损伤儿童的胸腔内其他组织器官。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气胸时,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保守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呼吸功能和心功能情况,吸氧时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时要警惕可能对基础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可能诱发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等。手术治疗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手术耐受性,谨慎选择手术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