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胸是气体进入胸膜腔致积气的状态,分为外伤性气胸和自发性气胸,发病机制与肺大疱破裂等致胸膜腔内压力升高、肺组织被压缩有关,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等,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排气治疗,还可通过避免诱因等预防气胸,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相关特点。
一、气胸的定义
气胸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胸膜腔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一个潜在腔隙,正常情况下其中没有气体,当各种原因导致气体进入这个腔隙时,就形成了气胸。
二、气胸的分类
1.外伤性气胸:多因胸部受到外伤,如车祸、撞击、锐器伤等,导致外界空气通过胸壁破损处进入胸膜腔引起。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外伤原因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多因意外摔倒、碰撞等,成人则可能与职业外伤、交通事故等相关。生活方式上,从事高危职业或有不良交通出行习惯的人群发生外伤性气胸风险较高。
2.自发性气胸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常见于既往无明显肺部疾病的健康人,多发生在瘦高体型的青壮年人群中,可能与肺组织本身存在的肺大疱破裂有关,肺大疱的形成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以及长期的呼吸运动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继发于肺部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结核、肺癌等。这类人群本身有基础肺部病变,导致肺组织弹性减退,容易形成肺大疱并破裂,不同年龄都可能发生,且随着基础疾病的进展,发生气胸的风险逐渐增加。
三、气胸的发病机制
当肺大疱破裂时,气体从肺内进入胸膜腔;或者因肺部疾病导致脏层胸膜破裂,使得外界空气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积气后,会导致胸膜腔内压力升高,肺组织被压缩,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比如儿童,肺组织相对娇嫩,肺大疱破裂后肺被压缩的情况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基础疾病导致的肺组织病变程度不同,也会影响气胸发生后的肺功能受损程度。
四、气胸的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多为突然发生的一侧胸部针刺样或刀割样疼痛,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可能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不同人群胸痛的感受可能略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达不如成人清晰,可能表现为哭闹、烦躁等。
呼吸困难:气胸量较多时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与气胸的类型和肺被压缩的程度有关。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本身肺功能较差,即使少量气胸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呼吸困难。
2.体征
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不同年龄的患儿体征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婴儿可能胸廓饱满不典型,需要仔细检查。
五、气胸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组织压缩的程度、气胸的范围等。通过胸部X线能清晰看到胸膜腔的积气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拍摄X线片的体位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气胸,如少量气胸、局限性气胸等,胸部CT比X线更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病变情况。
六、气胸的治疗
1.保守治疗:适用于少量气胸(肺压缩程度<20%)、症状较轻的患者。让患者卧床休息,吸氧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气体可能会自行吸收。对于不同人群,儿童保守治疗时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因为儿童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2.排气治疗
胸腔穿刺抽气:适用于少量气胸、呼吸困难较轻的患者。通过穿刺针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抽出,缓解症状。
胸腔闭式引流:对于中、大量气胸,或者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等情况,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持续引出,促进肺复张。
七、气胸的预防
1.对于有肺大疱的人群,要避免剧烈运动、屏气等可能导致肺大疱破裂的动作。对于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气胸的发生风险。在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戒烟等,有助于减少肺部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气胸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人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预防,例如儿童要避免外伤,成人要注意职业防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