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将封堵器等装置输送到心脏病变部位来治疗的微创技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类型,治疗过程包括术前准备、植入封堵器、术后观察,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儿童、新生儿及有基础疾病的患儿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的定义
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是一种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微创技术,它是通过导管等器械经血管途径将封堵器等装置输送到心脏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目的,区别于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二、适用的先天性心脏病类型
1.房间隔缺损
对于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当缺损直径一般在5-36mm,且边缘符合要求(如缺损边缘至冠状静脉窦、上下腔静脉及肺静脉的距离≥5mm,至房室瓣≥7mm)时,可考虑微创介入治疗。其原理是通过介入导管将封堵器放置在房间隔缺损处,隔绝左心房和右心房之间的异常分流。
2.室间隔缺损
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若缺损直径≤14mm,且无主动脉瓣脱垂等情况;肌部室间隔缺损直径≤10mm等合适类型,可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封堵器会将室间隔缺损处封堵,阻止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的异常分流。
3.动脉导管未闭
对于动脉导管未闭,一般导管直径≤14mm的患儿可考虑微创介入治疗。通过将封堵器输送至动脉导管未闭处,使其闭合,从而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三、治疗过程
1.术前准备
评估:需要进行详细的心脏超声、心电图、胸部X线等检查,全面评估心脏病变情况、心功能等。例如心脏超声可以精确测量缺损的大小、位置等,心电图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胸部X线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等。同时要对患儿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估,包括肝肾功能等,以确保患儿能够耐受手术。
穿刺血管:通常选择股静脉或股动脉进行穿刺,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选择合适的穿刺器械。
2.植入封堵器
通过导管将封堵器输送到病变部位,然后释放封堵器。以房间隔缺损为例,在确定封堵器位置合适后,释放封堵器,使其贴合在房间隔缺损处,起到封堵作用。
3.术后观察
术后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还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是否正常,有无残余分流等情况。一般观察1-2天,如果情况稳定即可出院。
四、优势
1.创伤小
相比传统开胸手术,微创介入治疗的创口很小,一般只有几毫米,术后伤口愈合快,美观性好。对于儿童患者来说,能减少手术对身体外观的影响,也能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负担。
2.恢复快
患儿术后住院时间短,一般3-7天即可出院,恢复正常活动的时间也较短。例如房间隔缺损微创介入治疗的患儿,术后1周左右就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而传统开胸手术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才能恢复。
3.并发症少
由于创伤小,手术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小,所以术后发生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相对较低。但这也需要严格遵循手术操作规范和术后护理要求来进一步降低并发症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术前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到生长发育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术后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心脏超声等检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和心脏的发育情况。
2.新生儿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在考虑微创介入治疗时要非常谨慎。术前要进行更全面、细致的评估,因为新生儿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与年长儿有所不同。术后的护理要更加精心,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进行护理,防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3.有基础疾病的患儿
如果患儿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肺炎、肝肾功能不全等,在进行微创介入治疗前要先对基础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待基础疾病稳定后再考虑手术。术后要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情况,防止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