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有急性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等临床表现,传染源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途径等,可通过血清学检查等诊断,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不同人群在甲肝相关情况中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学特点
甲型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呈球形,无包膜,核心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能耐受低温、乙醚等,在-20℃环境中可存活数年,在干粪中25℃能存活30天,不过加热100℃5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甲醛溶液浸泡等可将其灭活。
二、临床表现
1.急性黄疸型肝炎
黄疸前期:起病急,多数患者有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此期持续1-21天,平均7天。
黄疸期:发热消退,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黄疸先从巩膜及软腭黏膜开始,随后深入皮肤,黄疸出现数日后,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质软,有压痛及叩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此期持续2-6周。
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直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比黄疸型肝炎多见,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肝大,有压痛及叩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脾大,症状一般在3个月内恢复。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潜伏期末及发病早期的粪便中排出病毒量最多,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如污染的水源、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
其他途径:输血后甲型肝炎极罕见,主要发生于甲型肝炎病毒血症期的患者。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极为少见。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隐性感染率增高。
四、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抗-HAVIgM:是诊断甲型肝炎最常用的血清学指标,发病后1-2周内即可在血清中检出,3-6个月后逐渐消失,是甲型肝炎近期感染的特异性标志。
抗-HAVIgG:出现于恢复期,可长期存在,是既往感染甲型肝炎的标志,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2.病毒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粪便、血液中的甲型肝炎病毒RNA,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但需要一定的实验室条件。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患者应早期隔离治疗,隔离期限自发病日起不少于3周。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以便早期发现患者。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对餐具进行严格消毒等。
做好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食物等。
3.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的有效措施。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接种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AV抗体,保护效果良好。
被动免疫: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可注射人丙种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注射时间越早越好,一般在接触后7-14天内注射,保护期为3-6个月。
不同人群在甲肝相关情况中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感染甲肝后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但一旦感染需及时就医。在预防方面,应按时接种甲肝疫苗,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教育儿童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儿童接触甲肝患者的粪便等。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甲肝后,病情相对较重,恢复较慢,容易出现并发症,如黄疸加深、出血倾向等。所以老年人若接触了甲肝患者或处于甲肝流行区,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一旦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诊。
孕妇:孕妇感染甲肝后,病情严重程度与非孕妇相似,但妊娠晚期感染甲肝时,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对孕妇和胎儿的威胁较大。孕妇应注意避免接触甲肝传染源,若发生甲肝感染,需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