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前列腺肥大即良性前列腺增生,常见于老年男性,与年龄、激素等因素相关,有储尿期、排尿期、排尿后等下尿路症状,可通过直肠指诊、超声、尿流率等检查诊断,治疗有观察等待、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等,老年及合并其他疾病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定义及基本情况
轻度前列腺肥大又称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男性的泌尿系统疾病。随着男性年龄增长,前列腺组织会逐渐增生,一般在40岁以后开始出现增生,50岁左右出现相关症状。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年龄是重要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前列腺组织中细胞增殖与凋亡失衡,导致前列腺体积逐渐增大。男性35岁以后前列腺间质和腺上皮细胞逐渐增生,50岁左右出现临床症状,60岁时症状明显增加。
激素因素:雄激素代谢异常参与发病过程,睾酮在5α-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DHT),DHT与前列腺细胞内雄激素受体结合,促进前列腺细胞增殖,使前列腺体积增大。
三、临床表现
下尿路症状
储尿期症状:尿频是早期常见症状,先表现为夜间尿频,随后白天也出现尿频,这是由于增生的前列腺组织刺激膀胱三角区所致。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尿急、尿失禁等症状,是因为膀胱顺应性降低、逼尿肌不稳定等原因。
排尿期症状:排尿困难是典型症状,表现为排尿起始延迟、尿线变细、射程变短、尿流无力、排尿间断等。这是由于增生的前列腺组织梗阻尿道,导致排尿阻力增加。
排尿后症状:排尿不尽感,患者排尿结束后仍有尿液残留,是因为膀胱残余尿量增加。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尿后滴沥。
四、诊断方法
直肠指诊:是简单而重要的检查方法,可触摸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正常前列腺中央沟存在,增生时中央沟变浅或消失,前列腺表面光滑,中等硬度。
超声检查:经腹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内部结构等情况。经直肠超声检查对前列腺的测量更准确,能观察前列腺内部有无异常回声等。通过超声还可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正常膀胱残余尿量小于50ml,前列腺增生时残余尿量增多。
尿流率检查:可测定排尿期的尿流率,如最大尿流率小于15ml/s,提示排尿不畅;如最大尿流率小于10ml/s,则表明梗阻较为严重。
五、治疗与管理
观察等待:对于轻度症状、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的患者,可选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前列腺情况、尿流率、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等指标。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告知其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需要密切关注的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避免饮酒,因为酒精可引起前列腺充血,加重排尿困难等症状;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以免刺激前列腺和膀胱颈部。
饮水方面:适量饮水,白天饮水可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但避免睡前大量饮水,以防夜间尿频影响睡眠。
排尿习惯: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不要长时间憋尿,因为憋尿可导致膀胱过度充盈,损伤膀胱逼尿肌功能。
药物治疗: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颈部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症状;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可抑制睾酮转化为DHT,缩小前列腺体积,但起效较慢,一般需服用3-6个月以上。对于老年男性,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及与其他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
六、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男性是前列腺增生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加,病情可能逐渐进展,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治疗选择上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合并疾病等情况。例如,对于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需注意可能引起的低血压等副作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合并其他疾病的人群: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在控制前列腺增生症状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以及前列腺增生相关症状对糖尿病控制的影响,因为排尿困难等可能导致患者排尿不畅,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而泌尿系统感染又可能影响血糖控制。如果合并高血压,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时要谨慎,避免血压过度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