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与肉芽肿性乳腺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及治疗原则上均有不同。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良性乳腺病,与内分泌失调相关,育龄女性多发,表现为乳房胀痛等,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等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的慢性炎症,发病机制不明,生育期女性多发,有肿块疼痛等表现,治疗相对复杂,有药物和手术等方式。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及复旧不全所致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其发病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与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衡相关,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时,乳腺组织增生过度且复旧不全,从而引发乳腺增生。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与女性的生理周期变化密切相关。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乳腺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如棒状杆菌感染等)、创伤、药物等因素有关。好发于生育期女性,多在产后哺乳期间或断奶后发病。
二、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
症状: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与月经周期相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或减轻。可触及乳腺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乳腺组织边界不清,但少有粘连,活动度好。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无色浆液性溢液。
好发年龄:多见于30-50岁育龄女性。
肉芽肿性乳腺炎
症状:起病较急,患者常发现乳房肿块,肿块疼痛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肿块多位于乳腺实质内,边界不清,质地较硬,与皮肤可有粘连,可出现乳房皮肤红肿,类似炎症表现,但一般无明显的乳头溢液。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后期可能出现乳房皮肤窦道形成,排出脓液或豆渣样物质。
好发年龄:多见于20-40岁生育期女性,尤以产后1-2年发病者多见。
三、影像学检查
乳腺增生
乳腺超声:可见乳腺腺体增厚,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可见片状低回声区或条索状增强回声区,有时可探及囊性扩张的导管。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结节状阴影,边界不清。
肉芽肿性乳腺炎
乳腺超声:表现为乳腺内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周围组织水肿表现。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出现皮肤增厚等表现,但特异性不如超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可显示乳腺内病变范围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表现为T2加权像高信号的肿块影。
四、病理检查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可见乳腺小叶导管和腺泡上皮增生,间质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导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理特征为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无干酪样坏死,周围有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
五、治疗原则
乳腺增生
一般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减少高脂肪、高雌激素食物的摄入等。症状较轻者可定期观察,无需特殊治疗。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选用中药调理,如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调和冲任。
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女性需特别注意,孕妇应避免自行服用药物,可通过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式缓解不适;哺乳期女性若出现乳腺增生相关症状,应注意保持乳腺通畅,防止乳腺炎的发生。
肉芽肿性乳腺炎
治疗相对复杂,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采用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对于病情较重、形成脓肿或窦道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灶。手术治疗时要尽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但要注意保留乳房的外形和功能。
特殊人群中,哺乳期女性发病时需权衡治疗对哺乳的影响,若进行药物治疗可能需要暂停哺乳,手术治疗后也需考虑对哺乳功能的保护;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基础的患者,在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时要密切监测自身免疫指标,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