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所不同。前列腺炎发病与细菌感染、免疫等有关,分急慢性,表现为相应尿路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采集等,治疗分急慢性采取不同方式;前列腺增生与年龄、睾丸有关,表现为下尿路症状,诊断通过多种检查,治疗有观察等待、药物、手术等方式。
一、发病机制
前列腺炎:多由细菌感染、免疫反应异常等引起,病原体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前列腺,或者经血行感染等途径导致前列腺炎症反应,常见病原体有大肠杆菌等。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等的患者也更易患前列腺炎。
前列腺增生:主要与年龄增长和有功能的睾丸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前列腺组织逐渐增生,睾酮等雄激素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雄激素会刺激前列腺细胞增殖。一般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年龄越大发病几率越高,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人群相对更易发病,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久坐等可能对病情有一定影响。
二、临床表现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起病急,可出现高热、寒战、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还可伴有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等。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多样,可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灼热感,排尿后或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即尿道滴白),还可出现会阴部、下腹隐痛不适,部分患者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围绕这些泌尿系统及全身相关症状展开。
前列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症状,包括储尿期症状(如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排尿期症状(如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尿等待等)和排尿后症状(如尿不尽、尿后滴沥等),随着病情进展,严重时可导致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年龄越大下尿路症状越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导致症状加重或不典型。
三、诊断方法
前列腺炎: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因、伴随症状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述可能不同,需详细询问。
直肠指检:可触及前列腺饱满、增大、质地柔软、有轻度压痛等,不同患者因病情不同表现有差异。
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卵磷脂小体减少等,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尿液和前列腺液分段定位培养:有助于明确病原体,不同病原体感染表现不同。
超声检查:可观察前列腺大小、形态等,辅助诊断。
前列腺增生:
病史采集:询问排尿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老年男性更需重点关注下尿路症状情况。
直肠指检:可触摸前列腺增大、表面光滑、中等硬度等,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不同患者前列腺增生程度不同表现有差异。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前列腺体积、形态及内部结构等,可测量前列腺体积等指标,对诊断和病情评估重要。
尿流率检查:可评估排尿功能,如最大尿流率降低等提示有排尿梗阻,不同年龄、性别正常尿流率范围不同,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四、治疗原则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需卧床休息、多饮水等一般支持治疗,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有差异,用药需谨慎考虑。
慢性前列腺炎: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抗感染(根据情况选用合适抗生素)、改善排尿症状、缓解疼痛、心理治疗等,生活方式调整很重要,如避免久坐、规律性生活等,不同患者病情不同治疗方案个体化。
前列腺增生:
观察等待:适用于症状较轻、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的患者,需定期复查,关注病情变化,老年患者身体状况不同观察等待的风险和收益不同。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等,可缓解症状,不同药物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年龄较大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存在明显并发症的患者,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等,手术风险和收益需综合评估,不同年龄、身体状况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