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发热期有发热、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有低血压、休克;少尿期有少尿或无尿、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多尿期有尿量增多、电解质紊乱;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一般需较长时间恢复。
发热:多为突然起病,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型,一般持续3-7天。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发热可能相对更急骤,部分患儿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成人则以体温升高、全身不适等为主。发热的机制与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免疫反应等有关,病毒在体内复制,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等,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中毒症状:患者可出现全身酸痛,以头痛、腰痛、眼眶痛较为突出,称为“三痛”。头痛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头部血管扩张、神经受刺激等;腰痛与肾脏等组织受累、局部充血水肿等有关;眼眶痛与眼周组织水肿等因素相关。同时伴有乏力,患者自觉全身没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胃肠道症状较为常见,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腹痛可能是因为胃肠道黏膜受病毒影响出现炎症反应等;腹泻则与肠道功能紊乱有关,部分患者腹泻严重时可能导致脱水等情况。
低血压休克期
低血压:一般发生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患者可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等。由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外周血管收缩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血容量相对较少,血压下降更易出现休克相关表现,如精神萎靡、反应差等;成人则可能先有头晕、心慌等前驱表现,随后血压进行性下降。
休克:严重时可出现休克,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意识障碍等。此时机体重要脏器灌注进一步减少,如脑灌注不足可导致意识改变;肾脏灌注不足则会加重少尿等情况。此期的发生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导致血容量不足等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异常增高,大量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
少尿期
少尿或无尿:一般发生在病程的5-8天,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为少尿,少于100ml为无尿。少尿的机制主要是肾脏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等。患者可出现氮质血症,血中尿素氮、肌酐等升高。同时,患者可伴有高血容量综合征,表现为体表静脉充盈、脉搏洪大、血压升高、脸部胀满、心率增快等。这是因为少尿期体内水分大量潴留,导致血容量进一步增加。
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可出现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等。高钾血症可表现为心律失常、乏力等,严重时可导致心脏骤停;低钠血症可引起嗜睡、恶心、呕吐等;低钙血症可出现手足抽搐等表现。酸碱平衡失调多为代谢性酸中毒,患者可有呼吸深快、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表现,与体内酸性代谢产物积聚、缓冲系统失调等有关。
多尿期
尿量增多:多发生在病程的9-14天,24小时尿量逐渐增多至2000ml以上。根据尿量增多情况可分为移行期、多尿早期、多尿后期。移行期尿量虽有所增加,但血尿素氮等仍可继续升高;多尿早期尿量进一步增多,但此时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仍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多尿后期尿量逐渐接近正常,但肾脏浓缩功能仍需较长时间恢复。此期尿量增多是因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逐渐恢复,但肾脏浓缩功能尚差,且体内潴留的大量水分开始排出。
电解质紊乱:此期易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低钾血症可表现为四肢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低钠血症可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这是由于大量尿液排出,使钾、钠等电解质随尿液丢失过多,而患者此时饮食摄入可能不足等原因导致电解质补充不够。
恢复期
症状逐渐消失:经过多尿期后,尿量逐渐恢复正常,各种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等逐渐减轻直至消失。一般需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有差异,儿童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营养等的补充;成人恢复时间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等有所不同。在恢复期,机体的各项功能逐渐恢复,包括肾脏功能、免疫功能等,但仍需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以促进身体完全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