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他汀类、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保养需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低盐低脂适量蛋白、合适运动、戒烟限酒)、心理调节及定期复查监测相关指标和检查。
一、冠心病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风险。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改善预后。
3.β受体阻滞剂: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例如美托洛尔等,在冠心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可减少心绞痛发作,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
4.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于心绞痛发作时的急救及长期治疗。
(二)介入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等手段,开通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血流。对于适合的患者,PCI能迅速缓解症状,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大量临床实践显示,PCI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三)外科治疗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重建心肌血运。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情况,能有效缓解心绞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冠心病的保养
(一)生活方式调整
1.饮食: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进而减轻心脏负担。研究表明,高盐饮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而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低脂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如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过多易导致血脂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适量摄入蛋白质:可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鱼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
2.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减轻体重。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步;也可进行每周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速度较快。但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运动强度需适当调整,例如老年患者可选择更缓慢的散步速度和更短的运动时间。
3.戒烟限酒:
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应坚决戒烟。饮酒应适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升高血压等,对冠心病患者不利。
(二)心理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担。可通过听音乐、冥想、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冥想,放松身心。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家属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其调节心理状态。
(三)定期复查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需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7mmol/L以下、餐后血糖10mmol/L以下,血脂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mmol/L以下。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例如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脂、血糖等指标,每年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心脏检查。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应密切关注各项指标的变化,增加复查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