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发病因素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方面。先天性因素有胚胎时期心脏瓣膜发育异常及性别差异影响;后天性因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链球菌感染相关及年龄、生活方式影响)、退行性变(年龄相关退变及性别与激素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感染瓣膜及基础心脏疾病影响)、其他因素(代谢性疾病影响、创伤因素)。
一、先天性因素
(一)心脏瓣膜发育异常
1.胚胎时期因素:在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妊娠的前8周,心脏的瓣膜结构形成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干扰可能导致发育异常。例如,遗传基因突变可能影响心脏瓣膜正常的细胞分化和组织构建,使得瓣膜出现结构上的缺陷,如瓣叶数目异常、瓣叶形态畸形等,从而引发心脏瓣膜病。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疾病患儿中较为常见,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环境如果存在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加瓣膜发育异常的风险。
2.性别差异影响:有研究发现,某些先天性心脏瓣膜发育异常在不同性别中的发生概率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心脏结构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略有不同,这可能导致女性和男性在先天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病上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但具体的性别相关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二、后天性因素
(一)风湿性心脏病
1.链球菌感染相关: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主要是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当人体感染链球菌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这些抗体在攻击链球菌的同时,也会错误地攻击心脏瓣膜组织。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反复发生链球菌咽峡炎等感染,就容易诱发风湿热,进而累及心脏瓣膜。例如,长期居住在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地区的儿童,感染链球菌的几率较高,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风险相对增加。
2.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高发人群之一,这与他们在该阶段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且接触链球菌等病原体的机会相对较多有关。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如营养不均衡、缺乏体育锻炼等,会降低身体的抵抗力,使得感染链球菌后更易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从而加重对心脏瓣膜的损害。
(二)退行性变
1.年龄相关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会出现退行性改变。例如,瓣叶的弹性逐渐下降、瓣叶增厚、钙化等。一般在40岁以上人群中,这种退行性变开始逐渐明显,且随着年龄的增加,病变的程度往往会加重。老年人的心脏瓣膜经历了长期的血流冲击和生理磨损,更容易发生结构和功能的退变。
2.性别与激素影响:在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会加速心脏瓣膜的退行性变进程。相比男性,绝经后的女性患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升高。这是因为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缺乏雌激素后,瓣膜组织的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退变相关的病理改变。
(三)感染性心内膜炎
1.病原体感染瓣膜: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心内膜,尤其是累及心脏瓣膜时,会引发炎症反应。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瓣膜部位,在瓣膜上附着、繁殖,导致瓣膜受损。静脉药瘾者由于频繁使用不洁注射器等,更容易感染病原体,从而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心脏瓣膜病的风险。
2.基础心脏疾病影响:本身患有心脏瓣膜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其心脏瓣膜的结构已经存在一定异常,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瓣膜上定植和繁殖,进而加重瓣膜的损害。例如,有先天性二尖瓣畸形的患者,感染心内膜炎后,瓣膜病变往往会进展得更快,心功能受损也更严重。
(四)其他因素
1.代谢性疾病影响:像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和心脏组织的代谢,导致心脏瓣膜的胶原蛋白等组织代谢紊乱,容易出现瓣膜的病变,如钙化等。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患心脏瓣膜病的几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可能进展更快。
2.创伤因素:胸部受到严重的外伤,如车祸导致的胸部撞击等,可能直接损伤心脏瓣膜,引起瓣膜的撕裂、穿孔等病变,从而引发心脏瓣膜病。这种情况在有明确胸部外伤史的人群中需要重点关注,及时进行心脏相关检查以排除瓣膜损伤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