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前列腺炎的检查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病史采集需询问症状、既往史等;体格检查有前列腺指检及其他部位检查;实验室检查有前列腺液、尿液、精液等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经腹、经直肠)、MRI;其他检查有尿流率、PSA检查,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检查项目综合分析以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包括排尿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感等)、疼痛症状(如会阴部、下腹部、腰骶部等部位的疼痛)、性功能情况、精神心理状态等,同时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如是否久坐、酗酒、喜食辛辣食物等)以及用药史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年轻男性慢性前列腺炎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更密切,而中老年男性还需考虑前列腺增生等其他疾病的可能。
二、体格检查
1.前列腺指检:医生通过直肠指检触摸前列腺,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有无结节、压痛等情况。正常前列腺大小约4cm×3cm×2cm,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无结节及压痛。通过指检可以初步判断前列腺的大致情况,但该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需充分沟通取得配合。
2.其他体格检查:对于有阴囊、睾丸等部位不适的患者,还需检查阴囊、睾丸、附睾等部位,排除附睾炎、睾丸炎等其他疾病。
三、实验室检查
1.前列腺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正常前列腺液中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若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同时卵磷脂小体减少,对慢性前列腺炎有辅助诊断意义。白细胞增多提示前列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但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卵磷脂小体:正常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丰富,分布均匀,若卵磷脂小体减少,提示前列腺功能可能受损,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2.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了解尿液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有助于排除尿路感染等其他泌尿系统疾病。若尿常规中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合并尿路感染。
四杯法尿液检查:通过收集前段尿、中段尿、前列腺按摩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分别进行检查,可鉴别前列腺炎部位及程度。具体方法为先留取初始尿10ml(VB1),然后留取中段尿10ml(VB2),接着按摩前列腺并收集前列腺液(EPS),之后再留取排尿10ml(VB3),分别进行镜检和细菌培养等检查。
3.精液检查:对于合并不育症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可进行精液检查,了解精液量、精子活力、精子形态等情况,但该检查并非慢性前列腺炎常规检查项目。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腹超声:可观察前列腺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有助于排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结石、前列腺囊肿等疾病。经腹超声检查时需要患者适度充盈膀胱,以便更好地显示前列腺。
经直肠超声:对前列腺内部结构显示更清晰,可发现前列腺实质内的微小病变,如前列腺腺体内的小囊肿、微小结石等,还可测量前列腺体积等。但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能会引起患者一定的不适,检查前需做好肠道准备。
2.MRI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鉴别诊断的患者,可考虑进行MRI检查。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情况,有助于发现前列腺内部的细微病变,但一般不作为慢性前列腺炎的首选检查方法。
五、其他检查
1.尿流率检查:可了解患者排尿的通畅程度,评估下尿路梗阻情况。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若存在排尿困难等症状,尿流率检查可能会出现异常,如最大尿流率降低等。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前列腺癌等疾病,尤其是老年男性患者。PSA分为游离PSA(f-PSA)和总PSA(t-PSA),正常情况下f-PSA/t-PSA比值有一定范围,若比值异常,需进一步排查前列腺癌。
在进行慢性前列腺炎检查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综合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不同人群在检查过程中需注意相应的事项,如儿童患者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