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早期有乳房肿块(多单发、质硬等)、乳房皮肤改变(酒窝征、橘皮样改变)、乳头溢液等症状,早期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乳房肿瘤切除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放射治疗(保乳术后辅助或不能手术者局部治疗)、内分泌治疗(激素受体阳性者阻断雌激素)、化学药物治疗(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杀灭癌细胞)。
一、乳腺癌早期症状
1.乳房肿块
特点:多为单发,质硬,边缘不规则,表面欠光滑。大部分乳腺癌为无痛性肿块,仅少数伴有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女性乳房肿块的性质可能有所差异,年轻女性的乳房肿块良性的相对较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中年女性则需更警惕恶性可能。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可能增加乳腺癌风险,从而影响乳房肿块的发生。对于有乳腺癌家族病史的人群,自身发生乳房肿块的风险更高,更要密切关注。
具体表现:早期乳房内可触及蚕豆大小的肿块,较硬,可活动。一般无明显疼痛,少数有阵发性隐痛、钝痛或刺痛。
2.乳房皮肤改变
酒窝征:若肿瘤侵犯连接乳腺皮肤和深层胸肌筋膜的Cooper韧带,使其缩短并失去弹性,牵拉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酒窝征”,即乳房皮肤出现一个小凹陷,像小酒窝一样。
橘皮样改变:当癌细胞阻塞了淋巴管时,可出现淋巴水肿,乳房皮肤呈现橘皮样改变,局部皮肤粗糙、凹陷,像橘子皮一样。
3.乳头溢液
表现:非妊娠期从乳头流出血液、浆液、乳汁、脓液,或停止哺乳半年以上仍有乳汁流出等都称为乳头溢液。乳腺癌患者出现乳头溢液的情况并不少见,溢液的颜色多样,可为血性、浆液性等。
相关因素:乳头溢液可能与乳腺导管内的病变有关,乳腺癌导致的乳头溢液往往是由于肿瘤细胞侵犯导管引起的。年龄较大的女性出现乳头溢液时更需重视,有乳房肿块等伴随症状时恶性的可能性更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可能间接影响乳腺导管的状态,增加乳头溢液与乳腺癌相关的风险。
二、乳腺癌早期治疗
1.手术治疗
乳房肿瘤切除术: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保留乳房的外观和部分功能。对于年轻女性,这种手术方式在合适的病例中可以考虑,能最大程度保留乳房的完整性,提高生活质量。但手术需要严格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等情况,确保切除彻底。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在手术中检测前哨淋巴结是否有癌细胞转移,若前哨淋巴结没有转移,一般不需要进行彻底的淋巴结清扫,可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该手术对于判断乳腺癌的分期和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能在减少创伤的同时准确评估病情。
2.放射治疗
作用:是利用放射线破坏癌细胞的生长、繁殖,达到控制和消灭癌细胞的作用。可用于保乳手术后的辅助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一些不能手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也可作为局部治疗的手段。放射治疗的实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情况等制定精确的放疗计划,以确保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3.内分泌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药物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有多种,如他莫昔芬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药物的耐受性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关注药物对骨骼等方面的影响,年轻患者则要考虑药物对生育等方面的潜在影响。生活方式上,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内分泌治疗的效果,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4.化学药物治疗
作用: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癌细胞,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用于术后辅助化疗,杀灭术后可能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风险。化疗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综合考虑。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差异较大,老年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化疗方案以减轻不良反应,年轻患者在化疗后可能需要关注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问题。生活方式上,化疗期间需要患者保证充足的营养支持,以帮助身体耐受化疗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