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气胸是胸腔内同时有液体和气体积聚,常见外伤、肺部疾病、医源性因素等原因,通过X线、胸部CT等检查诊断,采取保守治疗(少量时休息等,针对基础病治疗)、穿刺引流治疗(中等量及以上时穿刺抽气抽液、闭式引流),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患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液气胸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胸腔内的液气平面,能大致判断液气胸的程度。对于成年患者,典型表现为胸腔内见横贯胸腔的液气平面,上方为气体影,下方为液体影。
胸部CT检查:相较于X线更具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病变细节,如肺部病变的具体情况、胸腔内分隔等,有助于明确液气胸的病因,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或复杂情况的判断更精准。比如可以发现肺部非常小的肺大疱或早期的肺部感染性病变导致的液气胸。
2.体格检查
患者可能出现患侧胸廓饱满,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鼓音(气体较多时)或实音(液体较多时),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但体格检查主要是初步提示可能存在液气胸,最终确诊还需依靠影像学检查。
二、治疗措施
1.保守治疗
少量液气胸:对于少量的液气胸,如果患者症状不明显,如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等情况,可采取保守治疗,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给予吸氧等支持治疗。一般情况下,少量的气体和液体可能会逐渐被吸收。例如,对于因轻度肺部感染引起的少量液气胸,通过休息和吸氧等支持,机体自身的吸收机制可能使液气胸逐渐消退。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果液气胸是由肺部疾病引起,如肺结核导致的,需要同时进行抗结核治疗;如果是肺大疱破裂引起,在病情稳定后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肺大疱等基础病变。
2.穿刺引流治疗
胸腔穿刺抽气或抽液:对于中等量或较多量的液气胸,若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等症状,需要进行胸腔穿刺抽气或抽液。对于气体较多的情况,可通过胸腔穿刺将气体抽出,缓解患者的胸闷、气短等症状;对于液体较多的情况,可抽出液体,减轻胸腔压力。但穿刺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胸腔穿刺更要谨慎,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胸腔闭式引流:如果液气胸量较大,或者经穿刺抽气抽液后效果不佳,通常需要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通过闭式引流可以持续将胸腔内的气体和液体引出,促进肺复张。例如,外伤导致的较大量液气胸,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引流管要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等变化,一般当引流液量逐渐减少,气体不再引出,肺复张良好后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液气胸的病因可能与先天发育异常、肺部感染等不同。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因为儿童的呼吸道较狭窄,液气胸可能导致呼吸功能受影响,更易出现呼吸困难。对于儿童的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操作,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操作前充分评估,操作中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呼吸、面色等情况。同时,儿童的基础疾病恢复可能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防止出现并发症。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液气胸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老年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时,要注意防止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因为老年患者活动相对较少,引流液可能更易形成絮状物堵塞引流管。同时,老年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和肺复张。在用药方面要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
3.妊娠期女性患者
妊娠期女性发生液气胸时,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影像学检查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辐射较小的检查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用药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例如,在选择抗生素等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因为液气胸可能导致孕妇缺氧等情况,进而影响胎儿的血氧供应。治疗方式的选择也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如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的操作要尽量减少对子宫等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