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起源于肺部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属肺肿瘤范畴,涵盖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与多种因素相关,癌细胞具高度异型性,有多种临床表现,需靠多手段诊断,治疗依情况选手术、放化疗等;肺肿瘤包括肺癌和肺部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如肺错构瘤,组织成分正常组合,多无症状,靠影像学等初步诊断,最终靠病理明确,治疗多手术切除,不同人群在两者发生发展及诊治中有不同体现。
肺肿瘤:是指发生在肺部的肿瘤性病变,它涵盖的范围更广,既包括肺癌这种恶性的肿瘤,也包括肺部的良性肿瘤,比如肺错构瘤等。肺的良性肿瘤相对少见,多是由肺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局限性病变,一般生长较为缓慢,通常不会像肺癌那样发生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但也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其性质。
病理特征
肺癌:癌细胞具有高度的异型性,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核质比例失调,分裂象多见,并且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和发生远处转移。以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腺癌为例,显微镜下可见腺泡状、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或实性生长方式,常伴有黏液产生等特征;小细胞肺癌则细胞较小,呈圆形或燕麦形,染色深,核仁不明显等。
肺良性肿瘤:如肺错构瘤,其组织成分主要是正常肺组织的异常组合,包括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等,细胞形态和结构与正常组织相似,生长局限,一般不会出现侵袭和转移现象。
临床表现
肺癌:早期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抗感染治疗无效)、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多为不规则隐痛或钝痛)、气短或喘鸣、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引起的低热,合并感染时可为高热)、体重下降等症状。晚期可出现远处转移相关症状,如转移至骨可引起骨痛、病理性骨折;转移至脑可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在临床表现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早期就容易发生转移,患者可较早出现转移相关症状。
肺良性肿瘤:多数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等)时偶然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症状,比如压迫支气管可导致咳嗽、呼吸困难等,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且不会出现远处转移相关表现。
诊断方法
肺癌:主要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CT、MRI等)、痰细胞学检查、支气管镜检查、病理活检等。其中病理活检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通过支气管镜活检、经皮肺穿刺活检等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例如,对于中央型肺癌,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情况并取活检;对于周围型肺癌,经皮肺穿刺活检较为常用。
肺良性肿瘤: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初步诊断手段,如胸部CT可发现肺部的占位性病变,但难以单纯通过影像学准确区分良性和恶性,往往需要结合病变的生长速度、形态等特征综合判断,最终通常也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病理上依据其组织来源和形态特点来确定是何种良性肿瘤。
治疗原则
肺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一般早期肺癌以手术治疗为主,可通过肺叶切除等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如存在相应靶点时)、免疫治疗等。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选用靶向治疗药物;小细胞肺癌多以化疗联合放疗为主。
肺良性肿瘤:通常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是良性病变,手术切除后一般预后良好,很少复发,且不需要后续的放化疗等辅助治疗,但对于一些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的良性肿瘤,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等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肺癌和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诊断治疗中都有不同体现。比如长期吸烟的中老年男性属于肺癌的高危人群;女性肺癌患者中不吸烟的比例相对可能较男性高,可能与二手烟、厨房油烟等因素相关。对于肺良性肿瘤患者,若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在手术前需要更充分评估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制定更周全的治疗方案;而肺癌患者若有其他合并症,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综合考虑治疗对合并症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