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由病原体入侵引发,细菌、真菌、病毒均可致病,人体自身因素如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操作(留置导管、手术)均会影响败血症发生。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
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在社区获得性败血症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皮肤有破损且未及时处理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容易侵入血液。例如,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损后若未妥善护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趁机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
革兰阴性菌:像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这类细菌常存在于肠道、尿道等部位,当人体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或泌尿系统发生感染时,细菌容易进入血液。比如,长期住院患者因留置导尿管等操作可能增加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的风险。
真菌感染也是败血症的重要原因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多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体内菌群失调、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器官移植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当人体免疫防御功能降低时,白色念珠菌可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例如,器官移植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抵抗力下降,白色念珠菌容易在体内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发生。
病毒感染引发败血症相对较少,但也有发生
某些病毒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当病毒感染累及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病毒可能进入血液并在其中播散引发败血症。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患儿感染巨细胞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清除病毒能力弱,容易出现病毒在血液中大量繁殖进而引发败血症。
人体自身因素对败血症发生的影响
年龄因素
新生儿: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例如,早产儿的免疫系统更不成熟,脐部感染等情况容易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从而更容易引发败血症。比如,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差,皮肤、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更容易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
基础疾病影响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高,有利于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机体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皮肤破损后不易察觉,容易导致感染扩散至血液引发败血症。
恶性肿瘤: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同时肿瘤本身也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使患者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例如,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
慢性肝病: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损,蛋白质合成减少,免疫球蛋白生成不足,同时机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也受到影响,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比如,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脾功能亢进,白细胞减少,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功能,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免疫功能低下状态
除了基础疾病导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使用的环孢素等)、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等情况,都会使机体免疫防御能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并引发败血症。例如,艾滋病晚期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严重减少,几乎丧失了免疫功能,很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败血症。
侵入性操作与败血症的关系
医疗器械相关操作
留置导管:如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留置导管为病原体进入血液提供了途径,细菌可以沿着导管表面定植并侵入血液。据统计,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留置导管的患者。例如,留置导尿管超过3天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增加,进而可能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手术操作:外科手术过程中,人体的屏障被打开,病原体有机会侵入血液。尤其是一些创伤较大的手术,如腹部手术等,术后患者发生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胃肠道手术患者,由于胃肠道内存在大量细菌,手术过程中细菌可能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