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先病原学诊断再经验性抗感染;支持治疗,监测生命体征、营养支持、维护器官功能;免疫调节治疗,针对免疫功能异常调整;外科干预,感染病灶需处理时进行,综合评估患者情况选择。
一、抗感染治疗
1.病原学诊断先行
对于急性败血症患者,首先要通过血液培养等病原学检查明确病原体。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常见病原体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体有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儿童和成人败血症常见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通过及时准确的病原学诊断,能为后续针对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
若患者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发生败血症,可能合并特殊病原体感染,需在病原学诊断时充分考虑。
2.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在病原学结果未明确前,需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一般会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感染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败血症,常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的抗生素,如苯唑西林等;对于医院获得性败血症,可能需要覆盖耐药菌的广谱抗生素,如碳青霉烯类药物等。
儿童患者在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
二、支持治疗
1.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对于急性败血症患者,体温可能波动较大,心率和呼吸会因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而加快,血压可能出现下降等情况。需要定时监测并记录这些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
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不同,例如新生儿的心率、呼吸频率相对较快,在监测时要结合其年龄特点进行判断。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败血症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更为重要,因为感染可能加重其基础疾病的病情。
2.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足够的营养摄入,对于急性败血症患者,由于感染导致机体代谢增加,需要补充充足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可以通过口服、鼻饲或静脉营养等方式进行营养支持。
对于儿童患者,营养支持要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代谢疾病的患者,要根据其具体的营养状况和基础疾病调整营养支持的方案,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糖类的摄入等。
3.器官功能维护
败血症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需要维护重要器官的功能。如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若出现肝功能损害,要监测肝功能指标并给予相应的护肝治疗等。
不同年龄的患者器官功能特点不同,儿童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在维护器官功能时要更加谨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对感染的耐受性差,更要注重各器官功能的维护,例如老年患者发生败血症时,要特别关注其心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器官功能。
三、免疫调节治疗
1.针对免疫功能异常的调整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败血症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可能需要进行免疫调节治疗。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例如,对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合并败血症的患者,免疫球蛋白替代治疗可能有助于控制感染。
不同免疫功能状态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的方案不同。在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免疫调节治疗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如免疫球蛋白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等。
四、外科干预(如存在感染病灶需外科处理时)
1.感染病灶的处理
如果急性败血症是由局部感染病灶引起,如脓肿、化脓性胆管炎等,可能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例如,对于肝脓肿引起的败血症,可能需要进行脓肿引流手术;对于化脓性胆管炎引起的败血症,可能需要进行胆管减压手术等。
在考虑外科干预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局部感染病灶的情况。对于老年患者或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在保证患者能够耐受手术的前提下进行外科处理。儿童患者进行外科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手术耐受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