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发病情况与症状表现,体格检查监测生命体征与局部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炎症标志物、血培养等,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超声等,来鉴别脓毒败血症与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其他感染性疾病等,需综合各方面评估以准确诊断,不同人群有各自特点要充分考虑。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新生儿脓毒败血症可能与胎膜早破、母亲产时感染等病史相关;儿童可能有皮肤破损、外伤后感染等情况;成人则可能有手术、留置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史或呼吸道、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前驱症状。例如新生儿若胎膜早破时间过长,就增加了感染风险进而引发脓毒败血症。
关注性别差异,女性可能因妇科感染如盆腔炎等引发脓毒败血症,男性可能因泌尿系统感染等因素导致。
了解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发生感染进而发展为脓毒败血症;而生活规律、运动适度者相对感染风险低。
询问病史中既往是否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发生感染且难以控制,增加脓毒败血症的发生几率;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是脓毒败血症的高危人群。
2.症状表现
全身症状:发热是常见表现,不同人群发热特点有差异,新生儿脓毒败血症可能体温不升或低热,儿童和成人多为高热。同时伴有寒战、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
局部感染表现:要明确感染的原发灶,如肺部感染时可有咳嗽、咳痰、胸痛等;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皮肤感染时可见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监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脓毒败血症患者常出现心率增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表现,新生儿和儿童由于代偿能力不同,心率、呼吸变化可能更为明显。例如脓毒败血症导致感染性休克时,血压会明显降低。
2.局部体征
检查原发感染灶情况,如皮肤感染灶的范围、深度;肺部感染时肺部听诊可能有啰音等异常;腹部检查对于腹腔感染相关的脓毒败血症要注意有无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可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伴有核左移现象。但新生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白细胞反应可能不典型,如白细胞总数可不增高甚至降低。例如新生儿脓毒败血症时白细胞可能正常或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血小板: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2.炎症标志物
C反应蛋白(CRP):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常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
降钙素原(PCT):脓毒败血症时PCT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用于鉴别脓毒败血症与非感染性炎症。
3.血培养
是诊断脓毒败血症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进行培养,提高阳性率。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菌,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脓毒败血症,因为可能存在培养条件限制等因素。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
对于怀疑肺部感染导致脓毒败血症的患者,胸部X线或CT可帮助发现肺部感染病灶,如肺炎、肺脓肿等表现。儿童和成人的胸部影像学表现有所不同,儿童肺部感染的影像学变化可能更迅速。
2.超声检查
可用于检查腹腔、盆腔等部位有无感染病灶,如腹腔脓肿、盆腔脓肿等,对于小儿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且可反复进行。
五、鉴别诊断疾病
1.非感染性发热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出现发热、血沉增快等类似脓毒败血症的表现,但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自身抗体阳性等特异性指标,血培养阴性,可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进行鉴别。
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也可能有发热等表现,但一般有贫血、出血等血液系统异常表现,骨髓穿刺等检查可鉴别。
2.其他感染性疾病
如严重的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引起发热、炎症标志物升高等,但病毒感染血培养阴性,可通过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等进行鉴别。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来准确鉴别脓毒败血症与其他类似疾病,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鉴别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各自的特点,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