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隔离症是先天性肺发育畸形,分叶内型和叶外型,发病与胚胎期肺动脉发育异常有关,临床表现因年龄段而异,辅助检查有影像学和血管造影等,需与相关疾病鉴别,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一般良好,手术切除病变肺组织可改善症状,术后需关注恢复和随访。
一、定义与分类
肺隔离症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畸形,是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肺组织与正常肺分离,单独发育并接受体循环动脉的异常供血。可分为叶内型和叶外型两种类型。叶内型肺隔离症的隔离肺组织位于脏层胸膜内,与正常肺组织共处同一胸膜腔内,其病变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有共同的脏层胸膜,多位于下叶后基底段,左右侧发病无明显差异;叶外型肺隔离症的隔离肺组织被自己的脏层胸膜包绕,不与正常支气管相通,常位于肺下叶与横膈之间,多为左侧发病。
二、病因病理
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胚胎发育时期肺动脉发育异常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本应该退化的原始动脉持续存在并异常供血给肺组织,导致隔离肺组织的血供来自体循环的异常动脉,常见的异常供血动脉包括胸主动脉、腹主动脉等分支。病理上,叶内型隔离肺组织常可见支气管扩张、炎症、囊肿形成等;叶外型相对较少出现炎症改变。
三、临床表现
儿童及青少年:叶内型肺隔离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反复肺部感染就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等呼吸道感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叶外型肺隔离症多数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因其他原因行胸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一般无明显症状,但若隔离肺组织较大压迫周围组织,也可出现相应症状。
成年人:成年人肺隔离症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人可能仅有轻微咳嗽,或在体检时发现肺部阴影。
四、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叶内型可见下肺野后基底段圆形或椭圆形阴影,边界清楚,反复感染时阴影内可出现液气平面;叶外型多表现为后下纵隔或膈上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增高影。
胸部CT: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隔离肺组织的位置、形态、供血动脉等。能明确隔离肺组织与正常肺组织的关系,以及异常供血动脉的起源和走行,增强CT扫描可见异常供血动脉强化。
磁共振成像(MRI):对血管的显示也有一定优势,可多平面成像,有助于明确异常供血动脉情况,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血管造影:是诊断肺隔离症的金标准,能明确显示异常供血动脉的来源、走行及分布,但属于有创检查,目前多在手术前为明确血管情况时选择。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血管造影等综合诊断。若患者有反复肺部感染等表现,结合胸部CT发现肺内异常团块影及异常供血动脉,可考虑肺隔离症。
鉴别诊断:需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囊肿等疾病鉴别。肺脓肿常有高热、咳大量脓臭痰等表现,胸部X线或CT可见空洞及液平,一般有明确的感染病史;支气管扩张症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咯血,胸部CT可见支气管扩张改变;肺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胸部CT可见薄壁囊性阴影,与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表现不同。
六、治疗
手术治疗:是肺隔离症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有症状的肺隔离症,无论叶内型还是叶外型,均应考虑手术切除隔离肺组织。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及部位选择,叶内型多采用肺叶切除术,叶外型可行隔离肺组织切除术。手术可以彻底去除异常供血的肺组织,防止反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无症状的叶外型肺隔离症,若病变较小,可密切观察;若病变较大或有增大趋势,也建议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以控制肺部感染为主,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非手术治疗不能根治肺隔离症,感染容易复发。
七、预后
肺隔离症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切除病变肺组织后,肺部感染等症状可消失,肺功能可逐渐恢复。叶外型肺隔离症手术切除后预后更好;叶内型肺隔离症若能及时手术,预后也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反复肺部感染可能导致肺组织严重破坏,影响预后。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恢复通常较好,但仍需关注术后肺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成年人手术治疗后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需要注意术后的康复和定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