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乳腺炎可通过一般治疗(热敷、按摩)、药物治疗(抗生素应用、中药治疗)、手术治疗(脓肿形成时切开引流、肿块大或药物无效时切除),哺乳期女性和老年女性有特殊注意事项,一般治疗中热敷和按摩分别有相应操作及作用,药物治疗要依情况选抗生素或中药,手术治疗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且有相应要点,特殊人群要针对自身情况谨慎处理。
一、一般治疗
1.热敷
对于非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肿块,可采用热敷的方法。用温热的毛巾敷在肿块部位,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肿块的软化。例如,有研究表明,局部温热刺激可以使血管扩张,增加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对慢性乳腺炎肿块的消除有一定帮助。
对于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肿块,热敷同样适用,但要注意在哺乳前先热敷,使乳晕软化,有利于婴儿吸吮,促进乳汁排出,避免乳汁淤积加重肿块。
2.按摩
由专业人员进行乳房按摩。按摩时要注意手法轻柔,从乳房外周向乳头方向进行按摩,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按摩可以帮助疏通乳腺导管,促进乳汁的排出,防止乳汁淤积形成肿块。哺乳期女性通过正确的按摩还能缓解乳房的胀痛,对于慢性乳腺炎肿块的消除有积极作用。例如,适当的按摩能够改善乳腺组织的微循环,减少炎症介质的积聚,进而有助于肿块的消散。
二、药物治疗
1.抗生素应用
如果慢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抗生素,对于青霉素不过敏的患者,在细菌感染明确时可考虑使用。但使用抗生素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因为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例如,当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明确有敏感菌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感染,从而促进肿块的消退。不过,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哺乳期女性,要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
2.中药治疗
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作用的中药可能对慢性乳腺炎肿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蒲公英等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可以将蒲公英煎水内服,或者用其鲜品捣烂外敷肿块部位。但中药的使用也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来合理选用中药方剂,以达到消除肿块的目的。
三、手术治疗
1.脓肿形成时的手术
当慢性乳腺炎肿块发展为脓肿时,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切开脓肿后要充分引流,将脓液彻底排出。术后要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促进伤口愈合。对于哺乳期女性,手术引流后仍需要注意保持乳汁的排出通畅,避免再次淤积。例如,手术引流能够迅速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使肿块缩小,促进病情的恢复。但手术是有创操作,术后需要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防止出现感染等并发症。
2.肿块较大或药物治疗无效时的手术
如果慢性乳腺炎肿块较大,经过长时间的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肿块。但手术切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年轻女性,要考虑手术对乳房外观的影响。在手术前需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例如,对于一些经过多种保守治疗方法效果不佳的慢性乳腺炎肿块,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要确保手术的彻底性,同时尽量减少对乳房功能和外观的影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慢性乳腺炎肿块的处理需要特别谨慎。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乳汁的排出,避免因为担心影响哺乳而不及时处理肿块。同时,使用药物时要严格考虑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在使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哺乳期相对安全的抗生素,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以确保在治疗乳腺炎的同时保障婴儿的健康。
2.老年女性
老年女性患慢性乳腺炎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整体健康状况。例如,在进行热敷、按摩等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力度的控制,避免因为皮肤感觉减退等原因导致烫伤或损伤。在药物使用方面,要考虑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肝肾功能减退等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和调整剂量,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