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危象是高血压病程中因诱因致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恶化且伴靶器官功能不全,收缩压可超260mmHg、舒张压超120mmHg,表现为头痛等症状、靶器官损害相对较轻;高血压急症是血压严重升高(一般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伴进行性靶器官损害,如高血压脑病等;诊断上高血压危象依血压急剧升高及症状等诊断,高血压急症依血压显著升高及靶器官损害证据诊断;治疗上高血压危象主要迅速降压及处理诱因,高血压急症需迅速降压并针对靶器官损害紧急处理,两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准确鉴别以采恰当治疗措施
一、定义与概念
高血压危象:是指在高血压病程中,由于某些诱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视网膜等重要靶器官功能不全的表现。其收缩压可高达260mmHg以上,舒张压可达120mmHg以上。
高血压急症:是指血压严重升高(一般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并伴有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高血压危象: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症状,靶器官损害相对较轻,但病情进展迅速。例如,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眼底出血、渗出等,但一般不会立即导致严重的器官功能衰竭。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年轻患者可能因诱因明确,如情绪激动等,血压急剧升高后症状相对较明显。
高血压急症:除了有血压显著升高外,还伴有重要靶器官急性损害的表现。如高血压脑病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神志改变,甚至抽搐、昏迷;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会有胸痛、胸闷等典型症状,心电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坏死的表现;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肺部可闻及大量湿啰音。不同性别患者在高血压急症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酗酒者可能因基础疾病更易出现靶器官损害。有高血压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发生高血压急症的风险更高,且一旦发生,病情进展更为迅猛。
三、诊断要点
高血压危象:主要依据血压急剧升高,通常收缩压>260mmHg和/或舒张压>120mmHg,同时有相应的症状,但靶器官损害相对较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可导致血压急剧升高的继发因素后进行诊断。
高血压急症:除血压显著升高外,关键是存在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证据。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如心电图评估心脏情况、头颅CT或MRI评估脑部情况、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等。例如,主动脉夹层时主动脉CTA等检查可发现主动脉内膜撕裂等典型表现。在不同年龄诊断时需考虑年龄相关的生理病理特点,老年人血管硬化,血压测量可能存在一定误差,需要多次测量确认;儿童高血压急症相对罕见,但一旦发生,多与继发性高血压相关,需仔细排查先天性疾病等因素。
四、治疗原则区别
高血压危象:治疗主要是迅速降低血压,一般采用静脉降压药物,如硝普钠等,在数分钟至1小时内使血压逐渐下降。同时要针对诱因进行处理,如控制情绪激动等。在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下降过快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儿童高血压危象更需谨慎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合适降压药物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降压药物。
高血压急症:治疗不仅要迅速降压,更要针对靶器官损害进行紧急处理。例如,高血压脑病时需降低颅内压、控制抽搐等;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进行抗心肌缺血等治疗;主动脉夹层时需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或药物控制血压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如孕妇发生高血压急症时,用药需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选择对胎儿影响小且能有效控制血压的药物。
总之,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急症在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临床中需准确鉴别,以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