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预防病毒感染,需采取个人防护、环境消毒、减少聚集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措施。个人防护要佩戴合适口罩、勤做手卫生;环境消毒包括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或酒精擦拭、定时通风或用空气净化器;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以维持良好免疫功能。
一、个人防护措施
1.佩戴口罩
一般人群在日常外出时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医用口罩或N95/KN95等防护口罩。医用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等传播物,N95/KN95口罩对非油性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可达95%以上,能更好地防护病毒。对于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佩戴口罩时要确保贴合面部,儿童需选择合适尺寸的儿童专用口罩,以保证防护效果。例如,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能显著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风险,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口罩可有效减少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的机会。
2.手卫生
勤用肥皂或含有酒精的洗手液洗手。用肥皂洗手时,应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20秒,步骤包括掌心相对揉搓、手指交叉掌心对手背揉搓、手指交叉掌心相对揉搓、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使用含酒精洗手液时,需保证手部充分湿润,揉搓至干燥。对于儿童,家长应协助其正确洗手,可通过儿歌等方式引导儿童掌握洗手时间。因为病毒可以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接触口鼻眼等部位进行传播,良好的手卫生能有效切断这一传播途径,多项研究显示规范洗手可降低多种传染病的感染风险,包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二、环境消毒
1.物体表面消毒
对于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手机、电梯按钮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如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的84消毒液)或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消毒时要保证物体表面充分湿润,作用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老年人使用含氯消毒剂时要注意避免接触皮肤和呼吸道,可选择先进行通风再用酒精消毒等相对温和的方式。例如,研究发现用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物体表面消毒后,能有效杀灭附着在表面的新型冠状病毒。
2.空气消毒
通风是最简单有效的空气消毒方式,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在疫情高发期,有条件的可使用空气净化器,部分空气净化器具有过滤病毒等颗粒物的功能。对于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和儿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为重要,可根据不同时间段合理安排通风时间,避免因通风导致受凉等情况。
三、减少聚集
1.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尽量减少前往商场、超市、电影院等人群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对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更应避免前往此类场所。例如,人群密集场所中人员流动大,病毒传播风险较高,研究显示在人群密集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四、健康生活方式
1.均衡饮食
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容易消化,保证营养全面,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摄入,如橙子、柠檬等,儿童则要保证各类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取,以促进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维持良好的免疫状态。例如,良好的营养状况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面对病毒感染时更有抵御能力。
2.适量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量运动,如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方式,儿童可进行跳绳、踢毽子等户外活动。适量运动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例如,长期坚持适量运动的人群相比缺乏运动的人群,身体的免疫功能更好,在应对病毒感染时更具优势。
3.充足睡眠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和儿童则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老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儿童根据年龄不同需要9-13小时不等。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功能的调节。老年人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卧室安静、舒适、光线暗淡,儿童则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质量。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