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评估(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病史患者症状表现不同)、体格检查(乳房触诊发现乳晕下等部位肿块)、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观察导管扩张等,钼靶对年龄较大女性适用)、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溢液涂片观察细胞形态)、病理检查(活检见导管扩张及周围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
一、临床表现评估
1.症状表现
不同年龄段及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出现乳头溢液,多为单侧,溢液性状可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等。中年女性可能有乳晕周围肿块,伴有疼痛、红肿等炎症表现。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佩戴过紧胸罩可能影响乳房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可能影响症状的呈现,若有乳房局部不适等情况需重视。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乳房外伤史等,在评估时需考虑对乳腺导管扩张症诊断的影响。
症状可能呈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炎症表现时可能有局部皮肤红肿、发热等类似炎症的表现,但与一般细菌感染性炎症又有所不同。
二、体格检查
1.乳房触诊
医生会对乳房进行触诊,可发现乳晕下或乳晕周围有条索状或结节状肿块,质地中等或偏硬,边界可能不太清晰,有的肿块可有压痛。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乳房组织的质地等生理差异会影响触诊的感受,例如年轻女性乳房组织相对较柔软,中年女性乳房可能因腺体退化等有不同质地表现。生活方式中如是否有长期激素水平波动情况(如长期服用某些影响激素的药物等)会影响乳房组织状态,从而影响触诊结果判断。有病史的患者如曾有乳腺手术史等,乳房局部组织解剖结构改变,触诊时需仔细辨别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相关的体征。
三、影像学检查
1.乳腺超声检查
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观察乳腺导管的情况,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内可能有低回声或等回声的物质填充。不同年龄患者的乳腺超声表现有一定特点,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超声图像可能需要更仔细辨别导管扩张情况;中年女性乳腺腺体结构有一定变化,超声下能清晰显示导管扩张的程度、范围等。生活方式中如是否有肥胖等情况,肥胖患者乳房脂肪组织多,可能影响超声对导管显示的清晰度,需要调整超声检查的参数等。有病史患者如曾接受过乳腺放疗等,乳腺组织可能有纤维化等改变,超声表现可能与单纯乳腺导管扩张症有所不同,需综合判断。
超声还可帮助鉴别肿块的性质,区分是单纯的导管扩张还是合并有其他病变,如乳腺肿瘤等。
2.乳腺X线摄影(钼靶)
对于年龄较大的女性(一般40岁以上相对更适合),可显示导管扩张表现为导管增粗等。但年轻女性乳腺组织对X线敏感性高,辐射影响相对更需关注,所以钼靶检查在年轻女性中的应用需权衡利弊。不同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辐射相关物质的人群,乳腺X线摄影时需谨慎评估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有乳腺病史患者如曾有乳腺良性病变史等,钼靶检查能提供乳腺组织的结构信息,辅助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
四、乳头溢液细胞学检查
1.溢液涂片分析
对乳头溢液进行涂片,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可以发现有导管上皮细胞、炎症细胞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乳头溢液细胞成分可能有差异,例如妊娠期女性乳头溢液细胞情况与非妊娠期不同。生活方式中如近期有服用影响内分泌药物等情况,可能影响溢液细胞的表现,从而对诊断产生一定干扰,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有病史患者如曾有乳腺导管炎症病史等,溢液细胞表现可能有其特殊性,需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细胞表现相鉴别。
五、病理检查
1.活检
当临床高度怀疑乳腺导管扩张症,但通过上述检查仍难以明确诊断时,可能需要进行活检。通过手术切除肿块或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病理表现可见导管扩张,导管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性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组织病理反应可能因机体修复能力等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炎症反应可能相对不太典型;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炎症反应等可能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中如是否有免疫功能异常情况(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会影响病理检查中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的判断,需综合考虑。有病史患者如曾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等,病理检查时需排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乳腺病变干扰,准确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