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患病率与高致残率,如我国高血压患者超2.45亿,脑梗死等可致不同程度残疾;病情变化快,像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可突发并迅速进展;具有相关性,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互关联,女性绝经前后患病率有变化,家族史增发病风险;属慢性病程需长期管理,如高血压需长期服药,患者要长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患病率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患病率。例如,我国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较高,据相关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2.45亿,且有持续上升趋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较为普遍,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从年龄因素来看,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代谢功能减退等原因,更易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男性相对女性而言,在某些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上可能存在差异,比如男性冠心病的患病率在一定年龄段可能高于女性,但这也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因素相关,如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致残率方面:心脑血管疾病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脑梗死患者,约有30%-50%的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冠心病患者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心功能不全,长期的心功能不全会导致患者活动耐力下降,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对于儿童而言,先天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先天性心脏病,部分患儿即使经过手术治疗,也可能存在生长发育受限、心功能不全等问题,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学习。
病情变化快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变化具有突发性: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在没有明显先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剧烈胸痛,且疼痛持续不缓解,同时可伴有胸闷、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再如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能在安静或活动状态下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症状,病情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脑部梗死病灶会迅速扩大,导致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从生活方式因素来看,长期大量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等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出现病情的急剧变化,血压的突然升高可能导致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具有相关性
心脑血管疾病之间存在相互关联:高血压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而动脉粥样硬化又会进一步影响血管的弹性和血流动力学,加重高血压的病情。同时,高血压也是导致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可发生在心脏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等部位,当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导致狭窄或闭塞时,会引发冠心病;当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时,可导致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疾病。在性别因素上,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会逐渐接近男性。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高,因为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脂质代谢、血管结构等,使得其更易受到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慢性病程与需要长期管理
慢性病程特点:很多心脑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以高血压为例,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即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不能随意停药,否则血压容易反弹,进一步损伤心脑血管等靶器官。冠心病患者在病情稳定期也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治疗,以改善心肌供血、预防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同样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管理,病情可能会反复加重。从年龄角度看,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病程管理更为复杂,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增加,同时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需要更加谨慎地调整治疗方案。在生活方式方面,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这些生活方式的调整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