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高血压即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其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需定期监测,可通过饮食、运动、戒烟限酒等非药物干预,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轻度高血压的定义
轻度高血压也被称为1级高血压,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其诊断标准为收缩压在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在90~99mmHg之间。
二、轻度高血压的相关因素及影响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生理变化会增加患轻度高血压的风险。老年人血管壁逐渐硬化,顺应性降低,更容易出现血压升高情况。例如,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会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二)性别因素
在更年期前,女性患轻度高血压的比例相对男性较低。但更年期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使得女性患轻度高血压的风险逐渐接近男性。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高盐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过多摄入钠盐会导致体内钠水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例如,长期每天钠盐摄入超过6g,患轻度高血压的风险明显增加。而过量摄入高脂食物,如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红肉、油炸食品等,会引起血脂异常,影响血管功能,也可能促使血压升高。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脂肪容易堆积,体重增加,而肥胖是轻度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运动不足还会影响血管的弹性和功能调节,导致血压升高风险增加。
3.吸烟饮酒:吸烟时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过量饮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肝脏对血压的调节功能,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患轻度高血压的可能性。
(四)病史因素
有家族高血压病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使得他们患轻度高血压的概率比无家族史人群高。此外,患有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等)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影响了机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也容易出现轻度高血压情况。
三、轻度高血压的监测与管理
(一)监测
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建议使用经过校准的血压测量设备,至少每周测量1~2次,最好在同一时间、固定部位测量,以便准确监测血压变化情况。对于有轻度高血压的人群,还可以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来更全面了解血压在一天内的波动情况,这对于评估血压特点、指导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二)非药物干预
1.饮食调整:采用低盐饮食,每天钠盐摄入应控制在6g以下,增加钾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钾的食物。同时,保持均衡饮食,减少脂肪摄入,增加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
2.运动干预: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一些力量训练,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频率应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运动。
3.戒烟限酒: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g,女性不应超过15g(1g酒精相当于10ml啤酒、25ml葡萄酒或15ml38度白酒)。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轻度高血压时,血压波动往往较大,在进行血压监测和干预时要更加谨慎。监测血压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测量,同时在调整生活方式和可能的药物治疗时,要密切观察身体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年轻人不同,药物使用需更加个体化,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及青少年患轻度高血压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也需要关注。对于儿童青少年轻度高血压,首先应通过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增加运动等,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潜在影响。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轻度高血压需要特别关注,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因为妊娠期高血压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子痫前期等疾病。生活方式干预方面要在保证母婴营养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如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饮食、适当活动等,同时要定期产检,密切观察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