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多因乳头皲裂、乳汁淤积致细菌感染,表现为乳房胀痛等,非哺乳期症状不典型;乳腺增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表现为乳房周期性胀痛等。检查方面乳腺炎靠体格、实验室、影像学检查,乳腺增生靠体格、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上乳腺炎哺乳期早期排空乳汁、抗感染,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非哺乳期治疗复杂;乳腺增生对症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或用中药,怀疑恶变需手术。特殊人群中哺乳期要注意乳头卫生等,中青年要调节情绪等,老年要谨慎评估及鉴别诊断。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哺乳期女性,因乳头皲裂、乳汁淤积等导致细菌侵入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非哺乳期也可能发生乳腺炎,如导管扩张症等情况也可引起炎症。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其发生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主要是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内分泌的波动变化,如月经周期的激素水平改变等都可能影响乳腺增生的状态。
二、临床表现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压痛,可触及边界不清的硬块,随后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症状,严重时可形成脓肿,脓肿部位有波动感。
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能有乳房肿块、疼痛,肿块可与皮肤粘连,部分患者有乳头溢液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一般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乳房可触及结节状或片状肿块,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活动。部分患者还可伴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无色浆液性溢液。
三、检查方法
乳腺炎
体格检查:可发现乳房局部红肿、热痛,触及肿块,如有脓肿形成可触及波动感。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内低回声区,有助于判断脓肿形成等情况;对于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X线检查可能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但不如超声常用。
乳腺增生
体格检查:可触及乳腺内的结节或片状增厚组织。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判断乳腺增生的程度和范围;乳腺X线检查对乳腺增生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对于年轻致密型乳腺,超声更具优势。
病理检查:对于怀疑有恶变可能的乳腺增生结节,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明确病理性质。
四、治疗原则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早期主要以排空乳汁、抗感染治疗为主。可通过频繁哺乳、使用吸奶器等方式排空乳汁,同时根据病情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形成脓肿后则需要进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较为复杂,根据病情可采用抗生素治疗、中药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炎症期的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有肿块形成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除病灶。
乳腺增生: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症状,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可选用中药或中成药进行调理,如逍遥散等。如果乳腺增生结节经检查怀疑有恶变可能,则需要进行手术活检明确诊断并进一步处理。
五、特殊人群情况
哺乳期女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女性中高发,需要特别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防止乳头皲裂,一旦发生乳腺炎要及时排空乳汁,避免病情加重。同时要注意休息,增强机体抵抗力,因为哺乳期女性身体相对较虚弱,感染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
中青年女性:乳腺增生在中青年女性中常见,此阶段女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内分泌波动频繁,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波动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加重乳腺增生的症状。同时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情况。
老年女性:虽然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相对多见于中青年,但老年女性也可能发生。对于老年乳腺炎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病情,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恢复能力较弱,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对于老年乳腺增生患者,要注意与乳腺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因为老年是乳腺癌的高发年龄段,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