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心脑血管疾病需从多方面预防,要保暖防寒,合理饮食(低盐、低脂、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保持良好心态。
一、保暖防寒
原因:秋冬季气温较低,血管受到寒冷刺激后容易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更易受气温影响;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也需注意保暖。例如研究发现,寒冷天气会使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血压上升,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
措施: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是头部、颈部、手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可选择佩戴帽子、围巾、手套,穿厚袜子等。
二、合理饮食
低盐饮食:
原因:高盐饮食会使人体摄入过多的钠,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升高血压。一般来说,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对于有高血压病史或家族高血压史的人群,更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
措施:减少腌制食品、咸菜、酱类等高盐食物的摄入,烹饪时尽量使用天然香料调味,替代部分盐的使用。
低脂饮食:
原因:高脂饮食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血管通畅。例如长期大量摄入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措施:选择植物油作为烹饪用油,减少动物油的使用;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控制红肉(如猪肉、牛肉)的摄入量,适量增加白肉(如鸡肉、鱼肉)的摄入。
均衡营养:
原因: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C、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措施:适量摄入牛奶、鸡蛋、豆类等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如橙子、蓝莓、菠菜、西兰花等。
三、适度运动
原因:适当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控制体重、血压和血脂。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适合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年轻人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等运动。
措施: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坚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控制在每分钟60-100米;也可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哑铃练习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
四、戒烟限酒
吸烟的危害:
原因: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液黏稠度增加,还会使血小板聚集,容易形成血栓,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6倍。
措施:吸烟者应坚决戒烟,避免二手烟的暴露。
饮酒的影响:
原因:过量饮酒会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还会影响血脂代谢。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措施:尽量限制饮酒量,避免酗酒。
五、定期监测
血压监测:
原因:定期监测血压可以及时发现血压的异常变化,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人群,更应定期测量血压。一般建议成年人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高危人群应更频繁地监测。
措施:可以在家中使用电子血压计进行自测,测量时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如保持安静、坐姿正确等。
血脂监测:
原因: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定期监测血脂有助于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一般建议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的女性每年检测一次血脂,有家族性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人群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监测。
措施:通过血液检查来检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
六、保持良好心态
原因:长期的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情绪的影响,例如老年人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年轻人面临工作、生活压力,也需注意情绪调节。
措施: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与家人朋友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释放不良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