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动物咬痕相关情况询问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临床早期有类似感冒症状,进展有特有的恐水等症状但非特有;实验室检查包括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各有特点及影响因素;询问动物咬痕情况很重要;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临床症状观察
狂犬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低热、头痛、倦怠、恶心、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特有的症状,如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但需要注意,这些症状并非狂犬病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表现,所以不能仅依靠症状来确诊狂犬病。
二、实验室检查
(一)病毒抗原检测
1.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检测:可以通过免疫荧光法等检测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例如,取患者的唾液标本,将其涂片后用特异性的狂犬病病毒抗体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如果在细胞中观察到特异性的荧光染色,提示可能存在狂犬病病毒感染。但该方法的阳性率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采样时间、标本保存等。
2.皮肤活检:取患者颈部带有毛囊的皮肤组织,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病毒抗原,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但操作相对复杂,且有一定的创伤性。
(二)病毒核酸检测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该方法灵敏度较高,能够在病毒载量较低时检测到病毒核酸。例如,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等标本中提取核酸,通过设计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如果能扩增出特异性的核酸片段,即可确诊狂犬病病毒感染。但该技术需要严格的实验条件和专业的操作,以避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三)病毒分离
从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脑组织等标本中分离狂犬病病毒。将标本接种到适宜的细胞培养系统中,如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等,观察细胞是否出现病变等病毒感染的特征性表现。如果分离到狂犬病病毒,则可以明确诊断。但病毒分离的操作较为繁琐,耗时较长,而且对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要求较高。
(四)抗体检测
1.血清抗体检测:在狂犬病感染的后期,患者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如果血清抗体呈阳性,尤其是中和抗体呈阳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等可以辅助诊断狂犬病。但在感染早期,患者体内抗体可能尚未产生或浓度较低,此时抗体检测可能为阴性。
2.脑脊液抗体检测:检测脑脊液中的狂犬病病毒抗体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狂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果脑脊液中抗体阳性,提示病毒已经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有助于狂犬病的确诊。
三、动物咬痕相关情况询问
如果患者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如疯狗、疯猫等)咬伤、抓伤的病史,这对于狂犬病的诊断非常重要。需要详细询问咬伤或抓伤的时间、动物的健康状况等情况。因为被狂犬病动物咬伤后感染狂犬病的风险较高,医生会根据咬伤的严重程度(如伤口的深度、部位等)以及动物的情况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狂犬病暴露后预防等措施,同时也有助于辅助诊断狂犬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后,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要仔细询问家长咬伤的详细情况。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儿童标本采集的难度和耐受性,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友好的采样方式。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咬伤情况,严格按照狂犬病暴露预防指南进行处理,因为儿童感染狂犬病后的病情进展可能更快,所以早期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
(二)孕妇
孕妇如果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的情况,在进行检查和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到胎儿的安全。对于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如某些影像学检查或药物相关检查(虽然狂犬病诊断中一般不涉及对胎儿有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但仍需谨慎),需要权衡利弊。在进行抗体检测等时,要按照正常的医疗规范进行,同时密切关注孕妇和胎儿的健康状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咬伤后,在临床症状观察上可能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可能受到老年人自身免疫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老年人,除了常规的检查外,要更加仔细地询问病史,结合其基础疾病等情况来综合判断是否感染狂犬病。在处理上,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