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存在多种风险,包括出血风险(术中及术后迟发性出血)、尿道损伤风险(尿道黏膜及括约肌损伤)、膀胱穿孔风险(发生机制及后果处理)、电切综合征风险(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因灌洗液吸收致电解质紊乱)、感染风险(术前准备不足及术后感染)。
一、出血风险
1.术中出血
在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过程中,由于手术操作需要切割前列腺组织等操作,可能会损伤血管导致出血。例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手术中使用电切电流切割组织时,如果电流参数设置不当或者操作不精细,就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出血。一般来说,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这种术中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已经有所降低,但仍存在一定概率。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血管弹性差等情况,术中出血的风险相对可能会高一些。
2.术后迟发性出血
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迟发性出血的情况。术后早期创面开始愈合,在一些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导致出血。比如患者术后过早活动、剧烈咳嗽等情况,会增加腹压,从而引起创面出血。有研究表明,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约在1%-5%左右。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如本身患有血友病或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的患者,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尿道损伤风险
1.尿道黏膜损伤
微创手术需要通过尿道进入前列腺部位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尿道黏膜的损伤。例如在经尿道操作时,器械的摩擦、碰撞等可能会损伤尿道黏膜。轻度的尿道黏膜损伤一般通过术后留置尿管等对症处理可以逐渐恢复,但如果损伤较重,可能会导致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对于既往有尿道狭窄病史的患者,在进行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时,尿道损伤的风险会明显高于没有尿道狭窄病史的患者。
2.尿道括约肌损伤
手术操作如果靠近尿道括约肌区域,有可能会损伤尿道括约肌。尿道括约肌损伤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尿失禁等问题。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老年女性患者如果同时患有前列腺增生进行微创手术时,由于女性尿道结构与男性有差异,相对来说尿道括约肌损伤的风险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但总体发生率较低。
三、膀胱穿孔风险
1.发生机制
在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中,尤其是当手术操作深度控制不佳时,可能会导致膀胱穿孔。例如在电切前列腺组织时,如果超出前列腺包膜范围,就容易穿透膀胱造成膀胱穿孔。一般来说,经验丰富的手术医生可以较好地避免这种情况,但对于一些解剖结构不清晰的患者(如既往有盆腔手术史导致盆腔解剖结构改变的患者),膀胱穿孔的风险会增加。
2.后果及处理
膀胱穿孔后会引起尿液外渗等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腹部疼痛、发热等症状。如果发现膀胱穿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可能需要留置尿管持续引流尿液,让膀胱穿孔处自行愈合,严重的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补。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膀胱穿孔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会更高。
四、电切综合征风险(主要见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1.发生原理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时,大量的灌洗液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由于灌洗液多为低渗溶液,会导致体内电解质紊乱,尤其是稀释性低钠血症等情况,从而引发电切综合征。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症状。一般来说,手术时间越长,灌洗液吸收越多,发生电切综合征的风险越高。对于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心肺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电切综合征对机体的影响更为严重,因为其心肺等重要器官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
五、感染风险
1.术前准备不足导致的感染
如果患者术前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在进行微创手术时,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例如患者术前尿常规检查提示有大量白细胞,但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进行手术,术中细菌可能会随着手术操作进入血液等部位引起全身感染。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低下,术前感染控制不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感染风险会大大增加。
2.术后感染
术后患者留置尿管等操作,增加了泌尿系统感染的机会。术后创面也可能会发生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有研究显示,前列腺增生微创手术后感染的发生率约在5%-10%左右。对于老年体弱、长期卧床的患者,术后感染的风险更高,而且感染后恢复相对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