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和尖锐湿疣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及预后上有不同特点。毛囊炎各年龄性别可发病,与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表现为毛囊性丘疹脓疱等,可通过细菌学、真菌学检查,一般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多数预后好;尖锐湿疣好发于性活跃青中年,与不洁性行为等有关,有特殊疣体表现,可通过醋酸白试验、HPV检测、组织病理检查,局部及全身治疗,易复发,少数有恶变可能。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毛囊炎
年龄与性别: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多见于成年人,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比如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局部皮肤易受细菌感染引发毛囊炎。
生活方式:长期多汗、皮肤卫生状况差、搔抓皮肤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增加发病风险,如运动员因运动后出汗多,若未及时清洁皮肤,就容易长毛囊炎。
病史:有皮肤损伤史(如擦伤、抓伤等)或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痤疮、湿疹等)者,继发细菌感染后易引发毛囊炎,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尖锐湿疣
年龄与性别:主要发生于性活跃的青、中年人群,20-40岁发病率高,男女均可发病,女性稍多见。
生活方式:不洁性行为是主要传播途径,多个性伴侣、过早性行为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
病史:有不洁性行为史者感染人乳头瘤病毒(HPV)的几率大幅升高,HPV感染后在皮肤黏膜部位增殖引发尖锐湿疣。
二、临床表现
毛囊炎
症状:初起为红色毛囊性丘疹,数天内中央出现脓疱,周围有红晕,脓疱干涸或破溃后形成黄痂,痂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好发于头面部、颈部、臀部及外阴等毛囊丰富部位,自觉有瘙痒、疼痛或压痛。
体征:局部皮肤可见单个或多个炎性丘疹、脓疱等,根据不同类型毛囊炎表现略有差异,如细菌性毛囊炎以毛囊性脓疱为主,真菌性毛囊炎可能表现为毛囊性小丘疹等。
尖锐湿疣
症状:初起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颜色可为红色、污灰色或正常皮色,根部常有蒂,且易发生糜烂渗液,触之易出血。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少数可有异物感、灼痛、刺痒或性交不适。
体征:好发于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等部位,男性多见于龟头、冠状沟、包皮系带、尿道口、阴茎部、会阴等,女性多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阴蒂、阴道、宫颈、会阴及肛周等,可见典型的疣体形态。
三、实验室检查
毛囊炎
细菌学检查:对于细菌性毛囊炎,可通过取脓疱内容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能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必要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致病菌并指导用药。
真菌学检查:怀疑真菌性毛囊炎时,可做真菌镜检及培养,若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培养有相应真菌生长,可确诊为真菌性毛囊炎。
尖锐湿疣
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溶液涂抹患处,3-5分钟后若患处变白则为阳性,提示可能有HPV感染,但该试验特异性不高,可作为初步筛查。
HPV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PVDNA,能明确是否感染HPV及具体亚型,对诊断尖锐湿疣有重要意义。
组织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做病理切片,显微镜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和棘层上部可见空泡细胞,此为尖锐湿疣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四、治疗原则
毛囊炎
一般治疗: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
药物治疗: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严重者可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需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严重时口服抗真菌药。
尖锐湿疣
局部治疗:可采用鬼臼毒素酊、咪喹莫特乳膏等药物局部涂抹,但需注意药物的刺激性及使用方法;也可通过激光、冷冻、电灼等物理方法去除疣体。
全身治疗: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辅助清除病毒。
五、预后
毛囊炎:大多数毛囊炎经及时恰当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不会遗留严重后遗症,但若处理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能发展为慢性毛囊炎,影响皮肤外观及生活质量。
尖锐湿疣:尖锐湿疣容易复发,尤其是在治疗后的前3个月内,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多次治疗。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临床治愈,少数患者可能因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极少数有恶变可能(如HPV16、18型感染相关的尖锐湿疣有恶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