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气胸又称开放性气胸,由外伤致胸壁破损或肺部疾病致脏层胸膜破裂使外界空气可自由进出胸膜腔,有病理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等诊断,需紧急处理后进一步胸腔闭式引流或手术治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及时诊治部分可恢复良好,延误则预后差,有基础病者等预后更差,儿童患者及时治也可能预后较好但需关注恢复及防并发症。
病因
外伤:胸部受到锐器伤、枪弹伤等,导致胸壁出现开放性伤口,使外界空气能通过伤口进入胸膜腔,例如车祸导致的胸部外伤,可能会造成胸壁破损进而引发交通性气胸。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因外伤导致交通性气胸,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发生意外磕碰等造成胸部外伤,成年人则可能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受伤。
肺部疾病:某些肺部疾病会导致脏层胸膜破裂,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气道阻塞、肺组织弹性减退等,肺内压升高,可使肺大疱破裂,形成气胸,若破裂口持续开放,就会发展为交通性气胸;肺结核患者病灶破坏肺组织,也可能引起肺组织破裂导致气胸,且有形成交通性气胸的可能。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老年人本身肺功能相对较弱,若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发生交通性气胸的风险相对更高。
病理生理变化
由于胸膜腔与外界相通,吸气时,健侧胸膜腔负压增大,与伤侧胸膜腔压力差增大,纵隔向健侧移位;呼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差减小,纵隔移回伤侧,这种纵隔随呼吸而左右摆动的情况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影响静脉回流,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同时,伤侧肺受压萎陷,通气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可引起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因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呼吸困难可能更为明显。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是交通性气胸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患者会感到呼吸费力,气促明显。这是因为伤侧肺部分或完全萎陷,通气功能受限,机体缺氧所致。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可能不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等情况。
胸痛:患者常感到患侧胸部刺痛或胀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当呼吸或咳嗽时,胸痛可能会加剧。
咳嗽:部分患者会出现咳嗽症状,多为刺激性干咳。
体征
视诊:可见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
触诊:气管向健侧偏移,患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患侧呈鼓音。
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诊断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患侧肺组织压缩情况,以及是否有气胸存在。在交通性气胸时,可见患侧胸腔内有大量气体,肺组织明显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等表现。
胸部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诊断更有优势,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情况以及胸膜腔的细微改变,有助于明确交通性气胸的病因等,例如能更清楚地看到肺大疱的位置、大小等情况。
病史及体格检查:结合患者有胸部外伤史或肺部基础疾病史,以及相应的体格检查体征,可初步怀疑交通性气胸,再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诊。
治疗原则
紧急处理:立即封闭胸壁伤口,可用无菌敷料如凡士林纱布等封闭伤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防止纵隔扑动进一步加重循环功能障碍。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应立即吸氧,改善缺氧状况。
进一步治疗
胸腔闭式引流:是治疗交通性气胸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胸腔闭式引流管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排出,促使肺复张。一般会选择合适的部位放置引流管,连接水封瓶等装置,使气体能顺利排出。
手术治疗:如果经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气胸仍持续存在,或者存在肺部基础疾病导致反复发生交通性气胸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肺大疱切除术等,以修复破损部位,防止气胸复发。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操作和术后护理。
预后
交通性气胸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如果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恢复良好,肺复张,呼吸功能等逐渐恢复正常。但如果病情延误,出现严重的纵隔扑动导致循环功能衰竭等情况,预后可能较差。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患者,如老年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预后相对更差一些,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肺功能的恢复以及身体的整体状况。儿童患者如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预后,但需要密切关注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