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尖锐湿疣由低危型HPV感染引起,通过性接触等传播,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病史、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假性湿疣等鉴别,治疗有物理和药物方法,可通过安全性行为、注意卫生、增强免疫力等预防
一、定义
外阴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发生在外阴部位的皮肤黏膜良性赘生物,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HPV有多种亚型,其中与外阴尖锐湿疣关系密切的主要是低危型HPV,如HPV6、11型等。
二、病因
1.HPV感染:HPV病毒颗粒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微小破损进入上皮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从而引起病变。性行为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多个性伴侣、过早性生活等会增加感染风险。此外,机体免疫力低下也是易感因素,比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感染HPV后发生外阴尖锐湿疣的几率更高。从年龄角度看,性活跃期的人群相对更易感染,而儿童外阴尖锐湿疣可能与母婴传播有关,比如母亲患有尖锐湿疣,在分娩过程中胎儿通过产道时可能被感染。
2.其他因素:局部卫生状况差、潮湿、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等因素可能促进外阴尖锐湿疣的发生发展。比如外阴局部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有利于HPV病毒的存活和感染的发生;患有淋病、梅毒等性传播疾病时,会使外阴局部的黏膜屏障受损,增加HPV感染的易感性。
三、临床表现
1.症状:病变初期多为细小淡红色丘疹,以后逐渐增大增多,单个或群集分布,湿润柔软,表面凹凸不平,呈乳头样、鸡冠状或菜花样突起。颜色可为红色、污灰色或正常皮色。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人可出现瘙痒、灼痛、性交不适等。发生在女性外阴的部位常见于大小阴唇、阴道口、会阴、肛周等部位。
2.体征:通过妇科检查等可发现上述典型的外阴皮肤黏膜赘生物表现,赘生物质地较脆,触碰易出血。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性接触史、既往病史、生育史等,了解是否有高危性行为、是否患有其他性传播疾病等情况。
2.临床表现观察:根据外阴部位典型的疣体形态表现初步怀疑本病。
3.实验室检查:
醋酸白试验:用3%-5%醋酸溶液涂抹在可疑病变部位,等待几分钟后,如果病变部位变白,则为醋酸白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HPV感染,但该试验并非特异性诊断方法,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HPV检测:通过核酸杂交技术或PCR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HPVDNA,能明确是否感染HPV以及具体的亚型,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情评估。
组织病理检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有慢性炎细胞浸润等典型的HPV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是确诊外阴尖锐湿疣的金标准。
五、鉴别诊断
1.假性湿疣:多见于女性小阴唇内侧及阴道前庭,呈鱼子样或绒毛样外观,表面光滑,醋酸白试验阴性,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多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无需特殊治疗。
2.扁平湿疣:是二期梅毒的表现,为扁平的丘疹,表面湿润,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可发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与外阴尖锐湿疣的病因、表现和治疗等均不同。
3.外阴鲍温样丘疹病: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色素性扁平丘疹,组织病理表现为原位癌样改变,与外阴尖锐湿疣在病理表现等方面有区别。
六、治疗
1.物理治疗:
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高温作用破坏疣体组织,适用于单发或少量多发的疣体。
冷冻治疗:通过低温使疣体组织坏死脱落,操作相对简单。
电灼治疗:用高频电刀烧灼疣体,使其碳化坏死。
2.药物治疗:可使用鬼臼毒素酊等药物,但孕妇禁用,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物理治疗的同时,可辅助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干扰素等,但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七、预防
1.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HPV感染的风险,避免多个性伴侣,保持单一固定的性伴侣关系。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不洁的性生活和不卫生的性行为习惯。
3.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等,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预防HPV感染和减少外阴尖锐湿疣的发生几率。对于儿童,要加强护理,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母亲患有尖锐湿疣时,要注意分娩方式的选择等,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