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惊厥有轻微型、强直型、多灶性阵挛型、局灶性阵挛型等症状,原因包括颅内因素(感染、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先天脑发育异常)、代谢因素(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氨基酸代谢异常)、药物及毒素因素(母亲用药、新生儿接触毒素)。
一、新生儿惊厥的症状
(一)轻微型惊厥
多发生在早产儿,表现相对不典型,如单一肢体的轻微抽动、眨眼、吸吮、咀嚼样动作、呼吸频率改变(增快或减慢)、呼吸暂停等,这些动作往往较轻微且局限,容易被忽视。其原因可能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异常刺激的调节能力差有关。
(二)强直型惊厥
表现为肌肉僵硬,多为全身肌肉的强直性收缩,常伴有眼球上翻、凝视,可能出现角弓反张的姿势。常见于严重的脑损伤、代谢紊乱等情况,因为严重的病理状态影响了大脑对肌肉的正常调控,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三)多灶性阵挛型惊厥
惊厥部位不固定,可从一个肢体转移到另一个肢体,出现不同部位的肌肉抽动。这种类型可能与脑部存在多个病灶有关,例如颅内感染导致脑部不同区域受到炎症刺激,从而引发多部位的肌肉异常运动。
(四)局灶性阵挛型惊厥
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肌肉抽动,如一个肢体或面部的抽动,一般意识清楚,但如果病情进展可能会扩散。常见于局部的脑损伤,如产伤导致局部脑组织受损,引起该部位肌肉的异常放电和抽动。
二、新生儿惊厥的原因
(一)颅内因素
1.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病原体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后,引起脑组织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例如,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导致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炎症刺激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诱发惊厥。
宫内感染:母亲在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新生儿惊厥的发生风险。
2.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多发生在围生期,如早产、窒息、产程过长等情况。胎儿或新生儿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发生缺氧,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细胞水肿、坏死等病理改变,影响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进而引发惊厥。例如,胎儿在宫内窘迫未得到及时纠正,出生后容易出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进而诱发惊厥。
3.颅内出血
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硬膜下出血等。新生儿脑血管发育不完善,在分娩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或其他原因可导致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颅内会压迫脑组织,刺激神经细胞异常放电,从而引起惊厥。早产儿由于脑血管更脆弱,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惊厥症状。
4.先天脑发育异常
如脑穿通畸形、先天性脑积水、神经元移行异常等。胎儿在胚胎发育时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脑部结构发育异常,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容易出现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惊厥。
(二)代谢因素
1.低血糖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等,糖储备不足,若出生后喂养不及时或存在代谢紊乱等情况,容易发生低血糖。血糖水平过低会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供应,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异常,引发惊厥。研究表明,血糖低于2.2mmol/L时,新生儿发生惊厥的风险明显增加。
2.低血钙
多见于早产儿、母亲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新生儿等。血钙降低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导致神经细胞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出现惊厥。正常新生儿血钙浓度为2.25-2.58mmol/L,当血钙低于1.75mmol/L时,可能出现惊厥等症状。
3.低血镁
常与低血钙同时存在,镁离子对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重要作用,血镁降低会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导致惊厥发生。
4.氨基酸代谢异常
如枫糖尿病、苯丙酮尿症等先天性氨基酸代谢疾病,由于体内相关酶的缺乏,导致氨基酸代谢紊乱,产生的毒性物质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引发惊厥。
(三)药物及毒素因素
1.药物
母亲在孕期或分娩过程中使用某些药物,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等,可能通过胎盘或血液循环影响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惊厥。例如,母亲在分娩前使用了过量的催产素等药物,可能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毒素
新生儿接触有毒物质,如农药、一氧化碳等,毒素进入体内后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引起惊厥。例如,新生儿居住环境中存在一氧化碳泄漏,会导致缺氧并影响神经系统,引发惊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