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的病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病毒(如柯萨奇病毒B组、流感病毒等)、细菌(如白喉杆菌、链球菌等)、真菌和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药物副作用(如抗肿瘤药物阿霉素、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等)、物理因素(放射性损伤、外伤)、化学因素(中毒,如一氧化碳、重金属中毒等)。
一、感染性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种类
柯萨奇病毒B组是引起心肌炎较常见的病毒类型,此外,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也可导致心肌炎。例如,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后,病毒可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在细胞内复制,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反应。从流行病学研究来看,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有柯萨奇病毒B组感染的病史。
其他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等也可引发心肌炎。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肌,引发免疫反应,导致心肌炎症。
2.感染途径
病毒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以呼吸道为例,患者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在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中繁殖,然后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到达心肌。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更容易感染流感病毒并引发心肌炎相关病变。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种类及机制
白喉杆菌可产生白喉毒素,这种毒素具有心肌毒性。白喉杆菌感染人体后,其产生的毒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心肌,导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等病变。此外,链球菌感染也是可能的因素之一,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炎。比如,猩红热患者如果合并链球菌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肌炎的并发症。
(三)真菌和原虫感染
1.真菌
如念珠菌、曲霉菌等感染也可能引起心肌炎,但相对较少见。真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肌组织,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例如,一些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真菌性心肌炎,真菌在心肌组织中生长繁殖,破坏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
2.原虫
常见的如弓形虫感染。弓形虫可经胎盘传播给胎儿,也可通过接触含有弓形虫包囊的食物等途径感染成人。弓形虫侵入心肌细胞后,在细胞内寄生繁殖,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导致心肌炎的发生。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1.相关疾病及机制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攻击心肌组织,引发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心肌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心肌,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有关。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抗心肌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
2.人群特点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心肌炎在中青年女性中相对更常见,因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在性别上有一定的倾向性,女性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进而增加了发生相关心肌炎的风险。
(二)药物副作用
1.常见药物及机制
一些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等,具有心脏毒性。阿霉素可通过产生氧自由基等机制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炎症和心肌功能的改变。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等也可能引起心肌损害,引发心肌炎。药物引起心肌炎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药物直接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或者是通过免疫反应间接导致心肌损伤。
2.特殊人群
对于接受抗肿瘤药物或某些特殊药物治疗的患者,尤其是本身存在基础心脏疾病风险的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因为这类人群使用相关药物时发生药物性心肌炎的风险可能更高。
(三)物理因素
1.放射性损伤
胸部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患者,如乳腺癌患者进行胸部放疗时,心肌可能受到放射性损伤,引发心肌炎症反应。放射性物质可导致心肌细胞的DNA损伤,细胞代谢紊乱,进而引起心肌的炎症和纤维化等病变。
2.外伤
胸部受到严重外伤时,心肌可能直接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车祸导致胸部外伤,心肌组织受到机械性损伤后,局部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
(四)化学因素
1.中毒
某些化学物质中毒可引起心肌炎,如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导致心肌缺氧,进而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和炎症。另外,重金属如汞、铅等中毒也可能累及心肌,引发心肌炎。例如,长期接触含汞的工作环境的人员,可能出现汞中毒相关的心肌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