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房缺介入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及准备物品)、手术过程(穿刺插管、心内造影、封堵器释放)、术后护理(一般护理、并发症观察处理、康复指导),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术前要评估患者并准备物品,术中精准操作,术后加强监测与指导,特殊人群需特殊护理。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差异,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成人则要综合整体健康状况。一般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先天性心脏病房缺的病程、症状表现(如是否有活动后气促、乏力等)、既往治疗情况等。还会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生命体征、心脏体征等。
生活方式:询问患者的日常活动量、饮食情况等。例如,若患者活动量较大,可能需要在术前适当调整活动强度以适应手术。
病史:重点关注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手术的风险和预后。还需了解患者是否对造影剂等有过敏史。
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等。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房缺的重要依据,可明确房缺的大小、位置、数目等;心电图可了解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胸部X线能观察心脏的大小、形态等。
2.物品准备
准备介入手术所需的设备,如心导管室的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等。
准备介入治疗的器材,如合适大小的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等。
准备抢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手术过程
1.穿刺插管
通常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局部消毒、麻醉后,用穿刺针穿刺股静脉,然后引入导丝,再沿着导丝送入鞘管。
2.心内造影
通过鞘管送入造影导管至右心房,注入造影剂,进行右心造影,以更清晰地显示房缺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等的形态和血流情况,为封堵器的选择提供准确依据。
3.封堵器释放
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的封堵器,通过输送鞘管将封堵器送至房缺部位。首先释放封堵器的左心房侧伞盘,使其固定在左心房面,然后释放右心房侧伞盘,使其固定在右心房面,从而将房缺封堵。在释放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超声心动图来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和释放情况是否正常。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
穿刺部位护理:股静脉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观察是否有出血、血肿等情况。
2.并发症观察与处理
心脏并发症:观察是否有心律失常等情况,若出现心律失常,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处理。例如,若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可能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封堵器相关并发症:注意观察是否有封堵器移位、溶血等情况。一旦发现封堵器移位等异常,可能需要再次介入或外科手术处理;若出现溶血,需评估溶血程度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必要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支持治疗。
3.康复指导
活动:术后早期建议患者适当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一般术后1-3天可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成人患者可在术后1-2周左右根据自身情况恢复轻度日常活动,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年龄和恢复情况由医生指导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建议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咸、过油腻的食物,以利于身体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术后护理要更加精细。穿刺部位的护理要特别注意防止感染,因为儿童皮肤娇嫩,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在活动指导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配合程度进行耐心引导,避免儿童过度哭闹、剧烈挣扎等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封堵器移位等情况。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房缺介入手术虽然对儿童的心脏功能改善有帮助,但仍需关注其后续的生长、智力发育等情况,定期进行随访复查。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术后要更加严格地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老年患者的机体代偿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在活动指导上要更加谨慎,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因活动不当导致心功能进一步受损等情况。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对手术恢复过程存在担忧等情绪,这也会影响其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