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乳腺肿瘤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综合判断良恶性。良性肿瘤中纤维腺瘤小且无症状可随访,大或有症状则手术;乳腺囊肿小无症状定期复查,大或有症状可穿刺或手术。恶性肿瘤即乳腺癌,手术有保乳和全切等,辅助治疗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不同人群有特殊考虑,年轻患者重生活质量保障,老年患者需兼顾基础病,妊娠期患者多学科协作兼顾母婴安全,需及时就医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初步评估与诊断
当怀疑得了乳腺肿瘤时,首先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包括月经史、生育史、家族乳腺疾病史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乳腺肿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边界等情况。还会安排一系列辅助检查,如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超声检查对各年龄段人群都较为适用,无辐射;钼靶X线检查适用于40岁以上人群,能发现较小的钙化灶等;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乳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价值,尤其适合一些特殊人群,如致密型乳腺的患者等。通过这些检查综合判断乳腺肿瘤的良恶性等情况。
二、良性乳腺肿瘤的处理
1.纤维腺瘤
如果是纤维腺瘤,对于较小(直径一般小于3厘米)且无症状的纤维腺瘤,可定期随访观察,一般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观察肿块的变化情况。对于有明显症状(如疼痛等)或肿块较大(直径大于3厘米)的纤维腺瘤,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可选择微创旋切术等,创伤较小,恢复快,对各年龄段患者均可适用,术后需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2.乳腺囊肿
单纯性乳腺囊肿如果较小且无症状,可定期复查超声,观察囊肿变化。如果囊肿较大或有胀痛等症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抽吸囊液,抽吸后可注入药物等治疗,部分患者可缓解症状。对于复发性囊肿等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手术切除。
三、恶性乳腺肿瘤(乳腺癌)的处理
1.手术治疗
保乳手术:适用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尤其是年龄较轻、有保乳意愿的患者。手术需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组织,术后还需进行放疗等综合治疗。
乳房全切术:对于一些不适合保乳手术或患者强烈要求全切的情况,可选择乳房全切术。包括单纯乳房全切、改良根治术等不同术式,会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术式。
2.辅助治疗
化疗:根据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等情况,术后可能需要进行化疗,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一般在术后早期进行,化疗药物的选择等会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
放疗:保乳术后必须进行放疗,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术后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等情况的患者也常需要放疗。
内分泌治疗:对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常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一般需要服用内分泌药物5-10年等,药物的选择会根据患者月经状态等情况而定,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适合某些内分泌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使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能针对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1.年轻患者
年轻乳腺癌患者在治疗时需要更注重生活质量的保障。在手术方式选择上可能更倾向于保乳手术等以保留乳房外观;在化疗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等,部分化疗药物可能会导致卵巢功能衰退,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提前进行生殖保存等相关咨询;内分泌治疗的时间等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生育计划等因素。
2.老年患者
老年乳腺癌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决策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选择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案。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考虑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但需密切观察肿瘤进展情况;化疗药物的剂量等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身体耐受情况等进行调整;内分泌治疗等也需要考虑药物对患者基础疾病的影响等。
3.妊娠期乳腺癌患者
妊娠期发现乳腺癌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包括乳腺外科、产科、肿瘤科等。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兼顾母婴安全,一般在妊娠中期(4-6个月)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时机,化疗等治疗可能需要根据妊娠阶段等进行调整,要充分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情况。
总之,得了乳腺肿瘤后应及时就医,通过规范的评估和检查明确病情,然后根据肿瘤的良恶性、患者的具体情况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