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囊肿与乳腺结节在定义本质、超声表现、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处理预后上存在差异。乳腺囊肿是乳腺良性病变,超声多为边界清晰无回声区,与内分泌等有关,表现为乳房可触及肿块,靠超声等诊断,小无症状可观察,大或有症状可穿刺抽液,预后良好;乳腺结节有良恶性,超声等初步筛查,良性定期复查或手术,恶性需综合治疗,预后因情况而异。
一、定义与本质
乳腺囊肿:是乳腺导管或腺泡上皮增生、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的囊肿,属于乳腺良性病变,本质是乳腺内的囊性结构,囊内通常为液体。
乳腺结节:是乳腺组织增生及退行性变,形成的肿块,可表现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其本质是乳腺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团块,性质可能为良性或恶性。
二、超声表现差异
乳腺囊肿: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无回声区,壁薄,内部透声好,后方回声增强。例如,通过乳腺超声检查可清晰看到圆形或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域,大小不一。
乳腺结节:超声表现多样,若为实性结节,可表现为低回声、等回声等,边界可清晰或不清晰;若为囊实性结节,则有部分无回声区和部分实性回声区。比如,实性结节可能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匀。
三、病因方面的不同
乳腺囊肿:多与内分泌紊乱有关,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导致乳腺导管上皮增生、脱落,引起导管阻塞,分泌物潴留形成囊肿。此外,外伤、炎症等也可能引发乳腺囊肿,但相对较少见。育龄期女性由于内分泌波动较大,是乳腺囊肿的高发人群。
乳腺结节:
内分泌因素:与乳腺囊肿类似,内分泌失调可引起乳腺结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等内分泌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出现。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乳腺结节的发生风险。例如,长期熬夜会影响内分泌调节,导致乳腺组织增生紊乱。
遗传因素: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人群,乳腺结节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乳腺癌,那么个体患乳腺结节后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
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可能引发乳腺组织的炎症性结节,如哺乳期乳腺炎未及时控制可能形成炎性结节。
四、临床表现区别
乳腺囊肿:主要表现为乳房内可触及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肿块,一般边界清楚,活动度好,质地较软,可有轻度胀痛或隐痛,在月经前可能症状稍有加重。例如,较大的囊肿可能在乳房表面可看到隆起,触诊有囊性感。
乳腺结节:
良性结节: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自我检查时发现,部分良性结节可能伴有周期性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明显,月经后缓解。
恶性结节: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乳头凹陷、溢液(血性等),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比如,乳腺癌晚期可能出现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转移表现。
五、诊断方法及依据
乳腺囊肿:主要依靠乳腺超声检查,超声可明确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时也可结合乳腺X线检查,乳腺X线下囊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阴影,边缘光滑。
乳腺结节:
超声检查:是初步筛查乳腺结节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可以判断结节的性质(囊性、实性、囊实性)、边界、血流等情况,根据BI-RADS分类评估结节的良恶性风险。
钼靶检查:对于乳腺结节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对发现钙化灶有优势,有助于判断结节的性质。
病理检查:是诊断乳腺结节性质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如怀疑恶性结节,应尽早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六、处理及预后差异
乳腺囊肿:
单纯囊肿:如果囊肿较小,无明显症状,可定期观察,一般3-6个月复查乳腺超声,观察囊肿变化。
较大囊肿或有症状的囊肿: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抽液后囊肿可能缩小或消失,但有复发可能。穿刺抽液后也需要定期复查。一般预后良好,极少发生恶变。
乳腺结节:
良性结节:
较小且无症状:定期复查乳腺超声等检查,密切观察结节变化。
有症状或较大良性结节:可考虑手术切除,预后通常较好,一般不影响寿命,但需要定期随访。
恶性结节:需采取综合治疗,如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等。预后与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等有关,早期乳腺癌经过规范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中晚期预后相对较差。例如,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生存率明显降低。同时,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预后也有差异,如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等预后有所不同。